“法学连续五年被亮红牌”。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83所高校抛弃”。
好像和大学专业相关的类似话题,总是更容易引得公众关注和热议。
特别是在选择专业时,学生和家长总想避开被贴上“前景不佳”标签的专业。
正是种“避雷”的心态,也给一些专业的教师平添了许多烦恼。
比如尽管每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的红绿牌专业名单时,都会特别说明:“红绿牌专业反映的是全国总体情况,各省区、各高校的情况可能会有差别。”
但相信一定会有法学专业的老师被问过:学法真的不好就业吗?
这时一些老师会一遍遍耐心解释:
“法学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毕业后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才能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这些单位从事法律类职业,有很好的就业前景。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法考中成绩还是不错的……”
但真的不是被亮“红牌”、被撤销多的专业就等同于“差专业”。
在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法学学科成功入选。
如果仍带着“红色眼镜”看这些大学的法学专业,一定失之偏颇。
同样,虽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近五年撤销最多的专业,但根据阳光高考网的统计,目前全国仍有400余所大学在开设,并且其中一些专业还办得还很好。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郑州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不是“撤销多”就不被社会需要
一个专业被大量撤销,就说明它“饱和了”“过时了”“不再被社会需要了”?
虽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轻易地把一个专业否定掉。
通过梳理媒体报道中对专业集中大量撤销的原因分析,会发现原因往往是复杂和多元的:
第一,开设过多,需求减少,毕业生供过于求。
2021年《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报道已关注到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6-2020年间撤销数量居首且逐年递增的现象。
文章中谈到,90年代中国兴起建设综合性大学的热潮,一时间名头好听的管理类专业仓促上马。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7年,中国开办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院校数量几乎翻了10倍。
但由于高校争相举办,人才培养超过了社会需求,导致毕业生无法在人才市场被吸收,曾经的“热门专业”也就成了今天的“过剩专业”。
第二,高校集中力量做好强项,主动砍掉弱专业
若高校为追求专业扩张,“冲动”之下开设专业可能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学校原本并不具备办好专业的能力。
比如近五年撤销较多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由于不少开设该专业的大学原本并没有纺织和美术学科背景,专业又不属于学校优势学科,后续办学中得到学院支持不足,也就很难有好的发展。
尤其“双一流”建设的启动,引导高校办学不再求大、求全,而是要集中力量做办好特色、优势专业。高校主动砍掉与本校优势学科相差较远,且办学实力弱的专业也就顺理成章。
第三,追求学科交叉,却没能办出特色
一些专业将注重学科交叉作为办学特点,初衷是好的。但如果在实际教学中只是简单拼凑,“样样学,样样松”,就会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反而没有优势。
以“教育技术学”为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在接受媒体采访中就提到,该专业“信息化路向的相对计算机专业太浅,教育学路向则研究边界不明朗。除了办出特色的专业点,一些一般的院校存在困惑,因此取消了专业。”
类似的还有“信息与计算科学”,一个以信息领域为背景的数学类专业。“只有很少的学校会开设计算机课程,学生主要是学数学课程,想当程序员只能靠自学。”这让毕业生在今天的就业市场上难免尴尬。
第四,为适应社会新需求将专业“升级”。
如果对照近五年来的撤销和新增备案较多专业榜单,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些撤销专业大户,能在新备案专业榜中找到一个同一专业类的“新兴专业”。
比如“广播电视学”和“网络与新媒体”都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前者带着明显的传统媒体时代烙印,从26所大学的专业目录中消失,而“网络与新媒体”已被169所大学新增备案。
再如同属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中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在一些高校的专业调整中,后者很明显就是前者的“进阶版”。
同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和“健康服务与管理”也是如此。在国人对健康关注度大幅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虽被83所高校撤销,但更加聚焦为健康管理公司、体检中心、社区服务机构等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咨询指导培养人才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已在111所大学开设。
由此可见,一些专业的撤销并不是就业市场不再需要,而是高校为顺应社会发展、产业革新将专业进行了“升级”,以培养更符合岗位新需求的专业人才。
红牌?撤销?市场会提供参考答案
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中提到,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及时减少、撤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
此后,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陆续出台了高校进行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进行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指导意见。
围绕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大力调整专业布局,压减停撤错位、过剩低质专业成为各地的重要举措。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伴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学里无论专业的撤销还是新增都将成为一个新常态,专业所谓的“红绿牌”也将随着社会供需而转变。
乍听起来可能令人难以相信,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最近几年无论薪资、就业满意度,还是工作与专业对口率都具有优势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十年前(即2011年)竟还是就业质量综合较低的“红牌专业”。
几年间出现这样的“反转”,一方面或与产业发展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需求变化有关,一方面也可能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岗位要求匹配度提升有关。
那么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又如何及时做出培养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化调整,使之与岗位需求“适配”?
从校友的就业状况、职业发展了解专业培养质量,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评价了解岗位用人需求。
没错,市场总能给出一个有价值的参考答案!
主要参考文献:
[1] 俞杨. 曾经那么火的专业,如今本科专业撤销榜第一[EB/OL]. [2021-11-13]. 中国新闻周刊.
[2]伍素文. 盘点那些短命的专业:为什么就业市场火热专业却撤销了?[EB/OL]. [2019-05-10]. 21世纪经济报道.
[3]张馨予. 填志愿比高考还难,想报服装设计专业的看过来[EB/OL]. [2019-06-13]. 界面新闻.
[4] 柴如瑾, 田宇欣. 本科专业为何这样调整[N]. 光明日报, 2021-03-05(10).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sxx/84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