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虚拟仿真
虚拟仿真是我国学者对“Virtual Reality”翻译过来的,也称“虚拟现实”,是20世纪4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类试验研究的新技术。学者赵士滨对虚拟仿真给出了较为全面、规范的定义,他认为,虚拟现实(简称“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通过视、听、触觉等作用于使用者,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交互式视景的仿真。它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技术、传感技术、语音处理与音响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科学,是现代仿真技术的高级发展和突破,使用者借助必要的设备自然地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使人机交互更加自然、和谐。
2.虚拟仿真特点
虚拟仿真技术主要具备以下三个特性: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构想性(Imagination),又称“3I”特性。这样的说法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 G·Burdea 和 P·Coiffet 在 2007 年前发表的《虚拟现实系统及应用》一文中提出。沉浸性和交互性是虚拟仿真技术的核心元素,可以使使用者置身于逼真的虚拟环境中,以获得“沉浸感”,进行“交互活动”。而构想性,现在多被称为“自主性”则是表达了虚拟仿真技术的操作依靠着个人的思维意识和认知创造。在运用虚拟仿真技术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对所得到的反馈信息来进行逻辑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对此操作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现象或者未来事物的发展进行合理的预测。这样有助于使用者更好地掌握实验背后的原理和规律,获取到更多的知识。
3.虚拟仿真应用领域
(1)军事领域
虚拟现实技术在军事领域上的应用,首先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兴起,上世纪90年代,美国空军在加利福尼亚空军基地创建了首个国家战术仿真中心,他们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学科技术融入到了军事模拟仿真之中,广泛应用于各兵种的实战模拟和未来战争仿真之中。通过最大限度地营造真实的作战环境,来模拟战争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了战士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进入21世纪,欧美等发达国家又尝试在军事领域研发全息影像技术,旨在为战士提供一种置身于复杂战争环境下的逼真仿真效果。
(2)教育领域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变革来看,文字、造纸、印刷、计算机等都引起了教育的重大变革,而虚拟现实与教育的结合,势必也将推进教育领域的飞速发展,早在1985年,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简称NLM)就尝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器官解剖的仿真教学;进入世纪年代,洛宾比得迪和马克英格里伯格提出创建一个虚拟现实物理实验室的构想,用于模仿复杂物理实验的反应机理,使学生能够在虚拟仿真的情况下进行物理实验操作;进入21世纪,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仿真教学得以大范围的推广应用,在网络构建的“虚拟现实实验室”内,参与者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同时,还可以从任意的角度观察和缩放图形,进行学习。
(3)建筑领域
在建筑设计领域,改变了现阶段通过二维设计图纸与文字资料单一表达建筑结构的属性,通过三维可视化显示技术,将虚拟建筑栩栩如生的展示在客户面前。同时,还可将运动学和力学的知识引入到建筑的虚拟施工过程之中,来模拟大型工程机械构件的运输与操作,提前预测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sxx/74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