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不只是一种感觉?考研越来越热?3月11日,教育部发布《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家分数线”。国家分数线一公布,近段时间以来关于“考研热”与“考研难”的话题,再次上了热搜。从这个意义上讲,考研热并非始于今年,而是一个持续了较长时间的现象,只是近两年呈现加速迹象,因此更令人关注。如果把目前研究生招收数据和考研人数增幅做对比,可知“考研难”不只是一种感觉。
来源:北京青年报
任梦珊专栏
“考研热”和“考研难”短期内难以降温
任梦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3月11日,教育部发布了《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家分数线”。根据《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并在国家分数线的基础上,由各招生单位自主确定并公布各专业考生进入复试的要求。
全国分数线一公布,“考研热”“考研难”的话题最近又上热搜了。特别是和去年的全国分数线相比,今年对很多学科总分的基本要求都提高了很多。以新闻传播所在的文学类为例。A类考生要求的总分达到了367分,比去年提高了12分。综合来看,除了农学和军事学与去年持平外,其他类别各地涨幅都在10分以上。就连人们印象中不够火的哲学也达到了314分,比去年高了15分。
面对这样的涨幅,很多考生大呼“体量太大”!有调侃者说:“你还是要读书,要读万卷书。”从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数据来看,这种增长似乎并不太奇怪。水涨船高是正常的。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为377万人,今年为457万人,增加80万人,增幅21%,确实是大幅增长。2020年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大关,为341万人,即两年增加116万人。如果再往前看数据,2017年突破200万大关的人数是201万。5年后人数翻倍,两三年差不多涨了100万。
从这个意义上说,考研热并不是今年才开始的,而是一个持续了很久的现象。最近两年才出现加速的迹象,所以更受关注。一个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考研热潮也是如此,比如众所周知的就业因素,以及全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大部分原本由本科生胜任的工作,现在都需要研究生加入。
经常讲的一个案例是,中学教师中有很多硕士、博士候选人,都是名校毕业生,其中就有海归硕博士。总的来说,这种所谓的“大材小用”是可以促进中国教育质量的。有研究生学历的就业人士熟悉学术研究的各种流派,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标准答案。在看待社会和个人时,往往更具包容性和多样性,这为创新提供了更好的思想基础。
如果我们环顾世界,2020年开始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家之间的人员流动带来了许多不便。很多原本可以在其他国家找到留学机会的同学,经过权衡后选择了在国内继续深造,使得近两年考研人数明显增加。当然,还有研究生自身的个体因素。随着经济社会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学生决定跨专业考试,另一些学生在社会上工作一段时间后决定回炉重建,或者有了新的视野,他们愿意回到学校寻求新的学习。不管是什么原因,真的让考研热了起来,“卷起来”了。
如果把现在的研究生招生数据和考研人数的增加进行对比,就可以知道“考研难”不仅仅是一种感觉。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10.66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1.6万人,硕士研究生99.05万人。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17.65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58万人,硕士研究生105.07万人。与2020年相比,e
在此背景下,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将考研模式改革为申请考试制”的观点,引发社会热议。随着分数的上升,如何选拔分数之外的人才自然会提上日程。类似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如何选拔人才和改革评价方式上,没有触及更多的社会问题。但对于“热”和“难”的考研,社会层面应该做更深入的思考。比如有些就业门槛不一定是硕士,更不一定是211、985、双一流等各种帽子的高校硕士研究生。
目前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是,上述制造“考研热”和“考研难”的因素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短时间内很难降温。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每个人都需要高等教育,这是理所当然的。所有努力奋斗、追求进步的研究生都值得尊重。不要动不动就批评研究生“凑热闹”。
当然,面对“考研热”“考研难”短期内难以降温的现实,长期从事考研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人,还是要理性看待考研,计算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收益可能性。毕竟这是一件以“年”计算的事情,时间成本高于很多其他成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sxx/29856.html
- 上一篇:苏州市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
- 下一篇:云南万人报名参加高考(云南高考考生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