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历史建筑活化?广东历史建筑物?建筑是重要的历史记忆,近年来,广东以推进历史建筑普查认定为切入点,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传承,一大批历史建筑被活化,焕发出新的生机。笔者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获悉,2021年,全省已实现“历史建筑县县有”的年度工作目标。近年来,广东坚持有序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将历史文化保护纳入省“十四五”规划以及2022年省十件民生实事任务,提出要支持修复一批历史建筑和不动产文物等。
来源:南方日报
建筑是重要的历史记忆。近年来,广东通过推进历史建筑普查,努力保护、利用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一大批历史建筑被激活,焕发出新的活力。
笔者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2021年,我省已实现“历史建筑归县”年度工作目标。截至今年4月,全省已认定历史建筑4050处,面积3.16平方公里,比2021年增加343处,认定历史建筑总数居全国首位。
关键词:上市
历史建筑保护标志挂牌率超过90%。
近年来,广东坚持历史建筑有序保护利用,将历史文化保护纳入省“十四五”规划和2022年十件民生实事,提出支持修复一批历史建筑和房地产文物。
历史建筑的鉴定需要标准和规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广东省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指引(试行)》 《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标志牌制作要求及挂牌指引手册(试行)》等。指导历史建筑的认定标准、公布流程、数字化信息采集、加固修复,指导各地建立健全保护责任人制度和先行保护制度。
同时,全省建立了历史建筑测绘档案和信息展示平台,让历史建筑“活”起来,“火”起来。广东率先搭建历史建筑数据采集展示平台,实现历史建筑“掌上游”,举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主题展,发布《历史的记忆——广东经典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图册》等。多渠道宣传和促进历史文化保护。
截至今年4月,全省4050处历史建筑中,已有3767处(93%)设立保护标志,2607处(64.36%)完成测绘。
各市也把历史建筑普查作为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抓手,确保普查资源全覆盖。
广州、深圳、清远等城市出台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政策法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保护利用模式。潮州分阶段进行普查和保护,引入专家推荐制和业主自荐制,让更多的历史建筑得到挖掘和保护。揭阳吸引有一定历史文化基础的文物保护爱好者,建立文物保护和业余文保人员队伍,开展日常巡查。
关键词:激活和利用
古村落历史建筑被活化并利用成景点。
在具体实践中,许多地方应因地制宜,探索历史建筑融入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针对当地一批古村落的特色,通过“一村一品”的思路,促进差异化、活化和升级,挖掘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符号,如禅城区李安堂村的龙狮文化、顺德区碧江村的祠堂文化等。
同时,从过去单个古村落的活化,到连片古村落群的整体活化,实现古村落“盆景”到古村落群“风景”的转变。比如,将崇尚翰林文化的松堂村、六祖禅修的白溪村、5A级景区西樵山串联起来,建立“山水国学禅修”休闲联盟。
截至目前,佛山已分四批完成50个古村落的活化提升任务,并在原有活化古村落名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古村落扩面提质普查。
做好江门华侨建筑的活化利用工作。祁鸣活化项目原为江门市13个百年华侨村之一,拥有
历史与工业遗产的结合拓宽了利用途径。在广州,诚至堂仓库是白天鹅塘近代工业发展变化的重要见证。当地政府坚持最少干预的原则,对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中确定的通风高窗、圆高窗等原有构件进行修缮,仅对破损严重的门窗进行更换,尽量保留原有材料进行修缮。最终,太古新蕾幼儿园被激活利用,弥补了周边社区幼教服务的短板,成为广州首个多功能利用、手续齐全的激活案例。
历史建筑也成为城市留存记忆、打造文化名片的重要载体。肇庆分阶段对古城墙进行了环境整治和修缮保护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古城墙的环境风貌,日益成为肇庆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珠海提出了“改革开放历史建筑”的概念,全国第一家电子企业狮山电子厂旧址等一批记录经济特区建设进程的建(构)筑物保存完好。
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将公有或集体产权的历史建筑改造激活为教育基地,英德市县政府原办公楼激活为历史展览馆,博罗县原抗日民主政府激活为爱国展览馆。
随着鼓励社会力量加入,一些城镇将历史建筑视为非遗传遗产。比如潮州就启用了阿婆庙、方伯地庙等公共祠堂作为非遗传承地。
通过支持私有产权历史建筑增加商业业态,一些城市也实现了历史建筑保护的可持续性。比如中山星居里15号、17号的房子,原本破旧空置,经过修缮,变成了具有城市特色的摄影工作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sxx/27652.html
- 上一篇:准考证下载功能开通啦!(准考证下载入口)
- 下一篇: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建设工作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