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回顾管理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后,越来越多的人对人才培养的方式感到担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证研究”开始进入中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管理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提高了中国管理学的学术研究水平。这是好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证研究逐渐偏离了本来的样子,尤其是在管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上,“工具主义”逐渐做到了极致,理性被抛到了一边,导致大量研究生在研究中失去了逻辑和灵魂。结果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学会了投机取巧,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逻辑思维。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毕业论文自始至终缺乏自己的思路,选题一看就是验证已有研究结论(用中国数据验证外国理论),文献综述全面,参考文献多;文献回顾之后,缺乏自己的理论分析,直接进入研究设计,研究设计中的研究假设。所有的论证都是现有的研究,变量设计和模式设计都用了现有的研究现成的东西,然后我自己收集数据(据说收集的数据占研究生研究时间的75%以上),大部分用的是无法解释因果关系的回归分析,然后强行论证提出的假设。最终的研究结论不是论文的结论,而是实证分析的结论。这样的论文,除了一个验证理论的大练习,什么能力都表现不出来,更别说思想了。
为什么中国的管理学研究变成了这样的套路?这种可怕的情况?
美国的管理创新停滞不前。制造业空心化导致美国管理研究失去实践基础,验证和维护传统研究成果成为维持学术霸权的最重要思路。上世纪90年代,管理创新的最后一次盛况出现在美国,之后便停滞不前。所谓管理学的学术创新一般表现为修修补补。作为学术霸权,美国人不允许中国人实现管理创新,尤其是管理领域的学术原创。外国学校已经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群学者掌握了学术评价标准,掌握了利益,用最复杂的过程验证了最简单的结论,成为管理层最容易出成果的方式。更有甚者,国外学者是拿工资发表所谓的高级论文的。至于中国人的原创和创新,美国人和西方人不喜欢,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所以无所谓。“破五只”?你在开玩笑吗?形式上可以,实质上不行。事实上,一些中国学者并不遵循这种“趋势”。目前,我国管理学原创性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势头。然而,管理研究生教育的主流仍然被工具主义所占据。这种情况的改善可能要等到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退出历史舞台,他们的追随者淡出主流地位。
研究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sxx/14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