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首中秋节古诗词,看出普通人和诗人之间的差距,你知道几首?

中秋节是中国人最喜爱的节日之一。早在上古时代,中华儿女的祖先就开始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祭祀“月神”;到了汉代,“中秋”一词开始出现在文献当中,从一些文字资料来看,汉代中秋这一天,活动已经非常丰富,除了拜月,还有迎寒、献良裘、敬老、赐雄初饼等活动;唐朝时期,中秋节成为了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诗人们在这一天赏月、饮酒、咏诗,出现了不少佳作。
下面节选两首唐朝的诗歌,大家一起欣赏。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人故事:王建出身贫寒,幼年时连饭都吃不饱。为了生活,他不得不背井离乡,“从军走马十三年”,直到40多岁,头发白了以后才混了个小吏。正因为如此,王建特别能体会百姓生活的不易,也十分同情百姓的疾苦。他的诗歌体裁很广,但大都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诗歌简析:王建这首中秋节的诗歌,以写景起,以抒情结,结构上并不出彩。诗歌前两句写中秋夜寂寥、冷清、沉静的画面,后面两句联想普天之下中秋夜无法团圆之人的心境,意境深远,读来委婉动人,让人唏嘘感叹!

《中秋月》
唐 张祜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诗人故事:说起张祜,可能很多人并不认识。但他的死对头元稹,估计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就是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那位。张祜出身比较好,是名门之后,他因一首《宫词》而声名鹊起,步入仕途,后遭到元稹的排挤,丢掉了官位,也开始隐居,直到老死。晚唐诗人杜牧对张祜的诗十分推崇,曾写过“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这样的句子。
诗歌简析:张祜的这首中秋诗歌,和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都是怀念亲友,但2人的心境又略有不同,张祜早年家境不错,心高气傲,但晚年却非常悲催,他这首诗和王建的比起来更加伤感。

到了宋代,中秋节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最普遍的民俗节日之一。
中秋节是个开心的日子,因为到了这一天,万家团圆。但总有一些人因为某些原因,在这一天要独自度过。文人们在这一天不能和亲人团圆,喝完酒后都会写一些诗词,排解心中的郁闷和对亲人的思念。这些诗词中,不乏有优秀的作品。下面3首,看一眼就让人爱上了!

《唐多令·芦叶满汀州》
宋 刘过
芦叶满汀州,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楼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词人故事:刘过生活在南宋时期,和辛弃疾是好友,2人都怀有崇高的志向,又都不得志,都是活生生被逼成文学大师。刘过4次科举而不中,流落江湖,他听说了辛弃疾的名号,想来结交,辛弃疾起初看不起他,但正好陆游和陈亮也在一旁,2人都说刘过是当世豪杰。辛弃疾就让他以“流”为题赋诗,刘过出口不凡,2人后来成为莫逆之交。
诗词赏析:刘过这首词时,和一群朋友在安远楼聚会。期间,一位姓黄的歌妓请他作词一首,当时并没到中秋,而是农历的八月初五。刘过望着窗外,作下了这首词。故地重游,景色更美了,人还是那一群人,可惜心境变了,一切都回不到从前,回不到少年时。“终不似,少年游”。

《一剪梅·中秋无月》
宋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怀中,月在怀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诗词赏析:辛弃疾大家都比较了解,不做过多介绍。他这首词的大概意思是,回想起曾经的中秋节,在丹桂丛中喝着酒赏着月,那是花在酒杯中,月也在酒杯中。今年的中秋节,因为下雨没花可赏,也没月亮。云雨打湿了纱窗。我想乘风上天,问问上面是什么情况,奈何天路不同,想写封书信,也是投书无门。屋子里只有红色的烛花,唉,只能从容地喝着酒欣赏歌舞了。
结语

中秋节最出名的诗词,当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收录于中学教材中,是必背的诗词之一,但不知至今还有多少人会背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中秋节之时,你最先想到的是哪首古诗词呢?你还知道哪些优秀的中秋节诗词,不妨在评论区写出来,大家一起欣赏!
本文系“豫荐你”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豫荐你,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人类历史讲述者,关注我,了解更多历史文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ixun/87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