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大学生求职季渐渐落下帷幕,在史上最难就业季中,有人逐梦大厂,有人回到家乡,也有人立足现实先就业再择业……大部分应届生在求职过程中,选择理性接受现实。
但不得不面对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一边是数量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一边是受疫情影响、工作岗位减少,多种因素叠加,2022应届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可能会更加凸显。那么,如何避免“慢就业”演变为“懒就业”、“不就业”?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今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除了毕业人数史上最多外,受疫情影响,岗位需求不足、线下校招无法进行、各种应聘考试推迟等,都是求职路上的拦路虎。”奉贤区就业促进中心首席职业指导师夏安吉表示。
据悉,奉贤区人社部门在6月中下旬曾对奉贤户籍应届毕业生做过摸底调查,其中有就业方向人数大概仅占一半左右,低于往年的平均水平。
夏安吉认为,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受疫情的影响,今年企业的岗位招聘需求明显出现了收缩,“还有,很多在职人员选择稳一稳,导致人才流动减少,如此一来,留给应届生的机会也少了。”夏安吉说,往年各高校线下举办的校招渠道,今年也纷纷取消。缺少了校招这样一个重要的就业途径,也导致应届毕业生错过了四月至六月的黄金求职期。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招聘都比往年延迟了好几个月,这也从客观上造成了不少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至今依然犹豫不决,“不少体制内的岗位是向应届毕业生定向招聘,如果先去企业就职,一旦缴纳社保,就失去了应届生的身份。所以不少毕业生选择了等一等,而且此类人群不在少数。”
担心演变“懒就业、不就业”
据悉,为了促进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级政府部门也是想尽了办法,为他们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和渠道。
在奉贤区,除了推出更多的政策性岗位外,还通过发放电子就业券的形式,鼓励企业积极吸纳户籍应届毕业生就业。同时,区人社部门还积极牵头区内企业和高校,三方联动,以线上招聘会、直播带岗等多种途径,提升就业服务的效率。
“政策多管齐下,帮助相当多的应届毕业生找到了工作岗位。”夏安吉坦言,作为一名职业指导师,最担心的是部分“慢就业”的应届毕业生,最后变成“懒就业”、“不就业”,“我们日常的帮助人群中,一些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季时,出于各种理由选择‘慢就业’,拖了一二年后,有的就变成了彻底不愿工作。”
夏安吉表示,这些学生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预期较高,职业规划和准备明显不足,“有的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不想从事和本专业相关的岗位,但是大学期间,根本没有学习其他技能,最终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还有的学生,根本没有积极就业的概念,求职简历就是简单的一张纸‘打天下’,一份优秀的简历,能够给目标公司提供简洁明了的信息,增加就职机会。”
“扭转‘慢就业’的认知,进而避免出现‘懒就业’“不就业”,学校需要提前介入学生的职业规划。”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辅导员周笑佳告诉记者,除了要“一生一策”实施精准指导外,要从改变学生的行为着手,引导学生去投递简历,指导学生去参加面试,在积极的求职行动中,帮助他们增强就业愿望,树立就业信心。
“解决就业问题不是朝夕之功,应从低年级着手,越早在学生心里种下职业规划的种子,他们就越有可能在毕业季收获更多果实。”周笑佳在学生低年级时,便带领同学们感受就业氛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未来方向。“大一时,带他们联动校友,聆听成长故事;大二时,朋辈互助,互享毕业去向;大三时,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开展参访交流;大四时,面向学生联合多方力量,助力求职择业。” 周笑佳说,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内心就会对找工作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发现人生的目标和可能。
学校、家长都要改变思维
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就业指导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贾利军教授表示,近些年出现的“慢就业”,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因为就业能力不足导致的就业不畅,内心受挫,不再愿意去人才市场竞争,就慢了下来。
还有一类“慢就业”则是因为没有找到理想工作或者处于迷茫状态而不愿意找工作,缓一缓,等一等。“现在00后就业与他们父辈当年找工作不同,很多家庭已经有一定社会资源和财力,年轻人工作反哺家庭功能已经很弱了,从经济角度来看,他们有短时间内躺平、寻找自己更喜欢方向的资本。”
贾利军教授指出,之所以要重视大学生“慢就业”问题,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关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是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源,他们的有效就业和充分就业关乎社会创新、经济发展。
如何让“慢就业”“缓就业”的同学们动起来,贾利军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要有所转变。“以前我们总是说你毕业了要工作,养活自己,但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无法再打动他们。我们要告诉他们,大学生就业不光要从个人成长角度考虑,还要承担社会责任。物质条件好了,其实选择机会更多了,可以选择更能充分锻炼自己的岗位,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
“有些学生可能执着于考公、考编,但是时间久了,就容易与社会脱节,职业竞争能力也会变差。”贾利军提醒学生家长,也要积极鼓励孩子们去就业。“不要只盯着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体制内的一亩三分地,要鼓励孩子们去更广阔的天地去闯,去锻炼,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实习生卫昕怡对本文亦有贡献)
图为资料照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ixun/79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