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每一个平凡岗位上辛勤工作的普通人,汇聚成厦门大学不平凡的事业。我们推出“喜迎二十大 厦大这十年”之“看见平凡”栏目——注目这十年来立足岗位、尽心尽责的厦大人,用平凡的语句记录他们的故事,致敬这些平凡而闪光的力量。今天,我们推出“看见平凡”第11期,一起来认识这位带领学生在赛场上披荆斩棘的厦大教授。
刚过去的暑假里,朱锦锋收到了一张珍贵的获奖证书。
他指导的研究生团队凭借作品《基于等离激元超表面微流芯片的癌症早筛系统》,斩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奖后,他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分享了喜悦。
今年是朱锦锋带领学生打比赛的第五个年头。五年间,他带的团队在各类省级、国家级竞赛中披荆斩棘,拿奖对他们来说也成了“家常便饭”。
尤其在2019年,团队同时摘取了第十四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技术类的全国最高奖——“研电之星”、全国一等奖、最佳答辩奖三项桂冠。
朱锦锋(上图右一,下图左三)带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比赛
但其实,五年前刚开始涉足科创比赛时,朱锦锋和学生们还是没有经验的“小白”,只能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
朱锦锋还记得,一开始,在辅导学生参加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时,学生们的设计缺乏明确的思路,没有考虑到和机器的搭配以及整体的架构。
于是他自己也像选手一样,跟着学生一起为比赛做准备。前期,他指导学生了解市面上比较成熟的相关产品的运作模式,一遍遍地用图纸来模拟设计构想,比赛中他也全程跟随指导。
慢慢地,随着学生们逐渐上手,他将比赛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上。项目的实验、具体措施的落实、演讲的设计……他都给了学生们充分发挥的空间。但在关键时刻他还是能及时出现,帮助他们梳理好重点。
“既是指导老师,也是助手。”这是朱锦锋给自己的定位。
而面对时间节点紧迫的比赛任务时,陪着同学们一起熬夜赶工则是他的日常。一边吃盒饭,一边整合工作,为了做到更好,一遍遍地修改。
完成一个项目往往需要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同学共同努力。于是在团队分工布局上,朱锦锋也发挥起自己的“小妙招”,让来自不同学科、各有所长的同学们明确分工: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做实验,物理知识背景好的学生负责做模型,文科专业的同学则担任市场调研、美学设计、比赛宣传等工作。协作共赢、取长补短,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能够在短时期内得到提升。
他认为,“不同思维的反复碰撞,往往能够发现新的问题。在不断攻克难题的过程中,也逐渐满足了应用的需求。”
朱锦锋带领团队学生参加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朱锦锋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落地。为了寻求合作的机会,他带领学生们四处走访企业,沟通厂商。因此,参与科创比赛,对团队里的同学们来说也是学习和实践的过程。
团队成员谢奕浓说,朱锦锋曾多次带着他们进厂房参观、与投资人洽谈,甚至到医院去学习。他们亲眼见证了集成电路是如何从原材料一步步加工成为一块芯片的,也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了解了体外诊断的相关知识。这些经验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也让他们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比赛和科研之外,朱锦锋和学生们就是能够玩到一块儿的好朋友。用研究生申家情的话来说,朱锦锋是一个非常有“童心”的人。因为年龄相差并不大,朱锦锋常和团队的学生们一起打球,甚至坐碰碰车。就连有时学生来到家里请朱锦锋帮忙指导论文,朱锦锋的两个孩子都会和哥哥姐姐们玩成一片。
朱锦锋和研究生一起体验真人cs游戏
关于团队的未来,朱锦锋有着更多的畅想和期待。他希望,他和团队的学生们能够继续钻研项目,让基于微纳生物芯片的便携式癌症筛查仪器实现产业化,“希望我们能做出更有社会价值的东西。”
文:雷子歆、李佳璇、卢杨静
图:雷子歆、受访者提供
排版:李佳璇
责编:张火火、曾浣浣
厦门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hengce/89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