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上海市交警总队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挂职交警。他在西藏路的几个交叉口轮流值岗,每次执行任务时,都特别留意车辆在红绿灯控制下,通过交叉口及交叉口内各特征点所需的时间,各类交叉口各不相同,他就在心中暗暗梳理着所看到的车辆通过时的状况类型……
这位“交警”就是后来成为我国交通工程学科开拓者、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的杨佩昆。60年前的这次挂职,被认为是杨佩昆学术生涯中得到的“第一桶金”,从此,道路交叉口和南来北往的车行通过状况成为他一辈子潜心研究的对象。
7月14日,生动讲述杨佩昆教授60余年教学科研生涯的《引领交通学科 镌刻时代印记——同济大学杨佩昆教授学术生涯》一书,在同济大学首发。

↑杨佩昆主动挂职当交警的照片
杨佩昆1956年接受同济大学委任,参与筹建全国第一个城市建设专业;1961年,编写完成全国第一本《城市道路与交通》统编教材,带领学生系统开展交通工程研究,开启中国“城市道路与交通”教学以及交通工程学科研究的大门;1979年,主持成立国内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开创了我国系统化交通工程学理论研究与教学的先河;1991年,在上海研发我国首个道路交通诱导系统,被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师学会授予“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突出贡献奖”;1995年,出版《交通管理与控制》全国统编教材,为国内第一本同类教材,为交通工程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荣休后受住建部委托,历时六年多时间,主编完成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

这次发布的《引领交通学科 镌刻时代印记——同济大学杨佩昆教授学术生涯》一书,由22篇文章组成,每篇重点讲述了杨佩昆先生教书科研生涯中的一段重要经历。

内容包括《勤获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第一桶金”》《蹉跎岁月中酝酿“中国交通工程”》《自行车王国中探求车流规律》《李国豪支持创建国内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第一个先机:第一个公派赴美进修交通工程的访问学者》《推广效益显著、简单易行的“新式交叉口”》《第二个先机:同济大学成为国内第一个培养交通工程学科研究生的高校》《第三个先机:主持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最早走进“智能交通(ITS)”的中国践行者》等重要篇章。

↑2003年,被IEEE(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授予“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突出贡献奖”
发布会上,88岁高龄的杨佩昆先生通过视频致辞。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国家建设部原部长、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原主任汪光焘,以及来自清华大学、东南大学、长安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以及科研院所、规划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的专家学者、校友及杨佩昆先生的弟子等,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新书发布会暨交通工程人才培养研讨会。

方守恩表示,《引领交通学科 镌刻时代印记》一书,既是对以杨佩昆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同济交通人潜心研究、引领前沿发展历程的回顾,也是对同济大学城市交通与交通工程学科60余年不懈探索发展历程的总结,是研究我国交通工程学科发展的宝贵资料,也向国际交通界提供了一份珍贵的中国交通工程学科发展史料。
同济大学出版社向同济大学图书馆赠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学生获赠有杨佩昆教授亲笔签名的新书。这本书同时在同济大学出版社同济书房和同济大学图书馆“四史”学习经典共读平台上线,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hengce/84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