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饶毅举报裴刚的学术不端事件甚嚣尘上,大量网民参与其中,大家对高大上的生物科学虽然一点不懂,但对“图片误用”多少还是能看明白是什么意思的,那么什么又是“学术不端”呢?饶毅紧追不舍的“学术不端”行为又是怎样的一种行为?

正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应该遵守各种各样的公序良俗,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也应该遵守一些“公序良俗”,这也是从业的研究人员必须遵循的工作准则。下面我们就列出两条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
1. 剽窃他人作品。这是最最常见的一种学术不端,俗称“ctrl c/ v”大法,大量存在于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上。各高校对本科毕业生论文或者本科毕业设计报告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大约在2万~3万字左右,文科、管科相对较多,工科、理科少一些。近些年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和就业压力等问题影响,大学生在整个高校毕业季能踏踏实实做点东西的太少了,临到答辩前往往只能在“祖传”的“版本”本上删删减减后应付上交。而老师们呢,也知道学生找工作不容易,如果卡着学生不让毕业,那么学生、学院、学校都有压力,往往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生了事了。
不过近几年各高校开始采用各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该系统能够提供“重复率”这一指标,有效地评价论文的“复制-粘贴”比例,大大地提高了剽窃的难度(以后有空讲讲这个软件“查重”的工作原理),现在一般高校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重复率要求都在30%左右。
2.篡改实验数据。这是一种危害性最为严重和恶劣的学术不端行为,见于从本科生到国家院士的各类人员。一般的科研论文都强调要有一个“创新点”,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构想或模型,那么这个新思路对不对呢?需要验证啊,做实验或仿真,可是如果多次实验和调整后的结果还是不如前人的理论、方法怎么办?这时有些人在外界的压力或利益诱使之下就开始直接动手修改实验数据到“理想”状态。而如果学术论文上的图表不理想怎么办?没关系,咱有PS。
国内前一段天大化工的硕士研究生举报了自己导师的学术不端行为主要就是这种情况,这位“副教授”从2011-2020的10年期间捏造、篡改实验数据、实验图片,剽窃学生论文等等,最后学校解除其聘用合同了事,不过这位老师也是条汉子,敢作敢当,承认自己学术不端行为并愿意承担全部责任。
不只是国内,国外也有这么干的, 比如哈佛的“心脏干细胞”研究论文造假,前后延续了17年造假了31篇论文,最后直接毁掉了这个学科研究方向,当然国内也有这个方向研究的,同期也有基于这些造假论文的研究和论文,妥妥的科研领域版的 皇帝新衣。当然,国内这些发过的论文是不是撤回,拿下的项目和经费又都怎么花的好像就没人关心了。
其实篡改数据绝对是个技术活,高手的篡改都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这样在其他人审查上也会有很大的迷惑性。
科学技术部的《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已于2020年9月1日实施,其中对“伪造、虚构、篡改研究数据”明确定义为违规行为。真希望这个国家从事学术领域的人都有些科研“洁癖”,踏踏实实地做点事,也希望各个学科都多几个饶毅这样的直言之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hengce/85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