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灭亡都是正常的,不灭亡才是偶然的。
灭亡有多种等级,土地的失去,庙宇的毁坏,还不是最高等级的灭亡,最高等级的灭亡是记忆的消失,而记忆的消失的最直接原因,是文字的消亡。
太琐碎的记忆,很容易导致记忆的丧失,因此,我们一开头就要设立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记忆,最好从哪里开始呢?(按照余先生所说,是不是我们可以推出:太琐碎的行为会导致行为的无效化和厌烦,太琐碎的思考是思想的天敌?)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甲骨文的突然发现(1899年),在这风雨飘摇,血迹斑斑的时刻,似乎有一个神秘的声音再启示这块土地:你们不该这样灭亡,你们应该去听一听童年的声音!此时的情景,中华民族就像一个遍体鳞伤的武士,在奄奄一息的时候,突然听到了自己童年的歌声,他会精神一振,想起自己生命的本原,思考自己生命的价值,他一定会撑着长矛慢慢地站起来,这就是我们民族当时的形象。(关于武士听到童年歌声的比喻,真有诗意与浪漫,这诗意与浪漫和后文所列举的那些消失在时光长河中的文明对照,掺杂进读者自己的历史现实记忆,显得如此惊心动魄)(另,或许是和余秋雨先生的工作有关,他的文字习惯于画面展现,看他的散文,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文字会致力于画面的想象和营造)
甲骨文研究者: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他们的悲剧命运仿佛诅咒。
一八九九年,几乎是在甲骨文被发现的同时,敦煌藏经洞也被发现了,其中大量的文物都被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们带到西方去了,被很好地保存。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矛盾心理:这些文物,是让西方考古学家带走好,还是应该让他留在兵荒马乱的国内?(此处,作者所写的文物被当作礼物,用于官员送礼一幕读来令人悲怆)
更大的问题:这既然是中华民族在濒临灭亡的当口神秘出现的早期记忆,我们能让这种记忆的佐证快速离开本土吗?离开了,会让悲哀的大地增添一分悲哀;不离开,很可能就地毁坏,让遥远的祖先也对这片土地完全断念。
这里也埋藏一种深刻的悖论:离开了,有可能使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变成全人类的记忆,这对这个民族究竟是好是坏?是增加尊严?还是更被嘲弄?
最深刻的悲剧发生在两个各有充分理由的片面之词,两个片面谁也不能完全说服对方。 ------------《美学》黑格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hengce/83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