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以来,号称中华第一奇书的,惟有《山海经》。
第一奇书,自然也集各种争议于一身,有人称之为来自先秦以前的“原始记录”,也有人说《山海经》“恢怪不经”或者“荒诞不经”。
为什么对同一本书,会出现如此截然相反的认知?
因为,很多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找到正确打开《山海经》的方式。
实际上,所谓《山海经》,其真身应该是《山海图经》。

《山海经》并非简单的经,它最初版本是《山海图经》,一部以图画为主的百科全书。
《山海图经》全书共计18卷,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述古代地理、动物、植物、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除此之外,还有100 多位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世系或活动,比如我们熟知的夸父、女娲、大禹、羿等等。
用现在惯用话术来表示,可以将《山海图经》,理解为远古流传下来的“绘本”。
然而,在历史演进中,这《山海图经》中的“图”,逐渐遗散,作为配图用的说明性文字,流传下来不到 31000字,形成了如今的《山海经》。

历史上钻研《山海图经》的人,大有人在,我们有幸从他们留下的只言片语中,感受一下“山海图”的神奇之处。
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撰写《史记》,广搜天下史料,当他遇到《山海图经》时,无比感叹其“放哉”——这简直太酷了,颠覆想象啊!随后司马迁又感叹其“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随后刘向、刘歆两父子,整理出《山海图经》献给汉文帝刘恒。
刘歆献书时,还特意向皇帝说明,这书里记载的东西,都是从唐尧虞舜时代传下来的,“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从此,记载了上古地理、历史的《山海图经》,列入汉文帝必读书目。

到了晋代,传说中风水学的鼻祖郭璞,综合《山海图经》中的图画信息,给其中文字做注释,留下“图亦作牛形”、“亦在畏兽画中”等记录。
郭璞之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也十分爱看《山海图经》,他写了十三首诗,作为读书笔记。其中一首写到: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宇宙间,不乐复何如。
从“流观山海、俯仰宇宙”,能感受到五柳先生,在蕴藏丰富远古信息的图画中,仿佛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窥破宇宙间玄奥。

无论是《山海经》还是《山海图经》,其中瑰丽神话和“超自然元素”,流传千百年依旧让人着迷。
六朝四大家之一,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的张僧繇,还画过十卷本的“山海图”,可谓奇形异貌、殊方夷夏。
到了煌煌大明朝,徐霞客醉心于古今史籍及方志,为了印证《山海图经》里的记述,立下了雄心壮志,走遍天下,亲自考察山川大河。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到了明朝,还有《山海图经》留存,为什么只过了四、五百年后,就全部遗散了?

打断《山海图经》流传延续的,除了爱新觉罗大清,还能有谁?!
满清入关后,皇帝位置传到爱新觉罗·弘历手里,这位乾隆皇帝大手一挥,决定编修《四库全书》,召集四千多名文人参与,历时20多年,对中华文明流传下来的古籍,进行毫不手软地大清洗。
说个很简单的事实,《四库全书》成书后,收录全文图书只有3462种,而在编修过程中,明令禁焚的书籍就有3000多种,几乎与“四库”收入的总数相当。这还仅仅是遭到焚毁的典籍,至于删削、篡改和错讹的,更加不计其数,正所谓“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山海图经》就不幸遭到毒手,因被评定为“侈谈鬼怪,百无一真”,而遭到大量删减。
以至于如今《山海经》有字无图,我们还得从日韩这些亚文明里,寻找其踪迹。
下面这张图,就是由古朝鲜流传下来的《山海经·天下图》。
从《天下图》里就能看出来,千百年前,我们先人就已经认识到“地球是圆的”。

文脉,有自己的倔强,流传五千年而不断绝,可是这文脉依旧如烛火,经过挫折后,不过两百年的时间,就变得渺渺茫茫。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山海图经》中的图已经遗散,仅凭留存下的文字中,记录的40个邦国、550 座山、300 条水道,以及这些邦国、山、水的地理关系、风土民俗和重要物产,这些依旧是世界文化当之无愧的瑰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hengce/80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