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档案教育发展路
档案学,一个既不热门也不被大众所熟悉的专业,在福建省也只有一所福建师范大学拥有档案学这个专业。与其偏冷门的知名度不同,档案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从不缩减,自建国以来中国一直注重对档案行业的建设、对档案人才的培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的档案教育发展路。
早期档案教育发展

早在20世纪30年代,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就于1934年开设了档案管理特种教席;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在该校附设了一个档案管理专科,这算是我国近代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开始。
1946年殷钟麒在重庆创办了私立崇实档案学校,设有文书处理科与档案管理科,分为高级、初级两班。这是最早专门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机构。到了1949年,该校共计培养专科生51人、短期训练班学员500余人。此外,还有私立中国档案函授学校、四川职业档案所、四川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图书博物馆系等机构讲授档案管理方面的课程。
建国后档案教育发展

到了1949年建国后,中国的档案高等教育建设才算开始系统化的进行。推动档案教育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档案的堆积和档案工作的滞后。
在1931年,为了应对战时档案文件的处理,瞿秋白起草了一份《文件处置办法》。《办法》共7条,规定了档案分类整理、编目、留存、销毁的原则与方法,资料的收集、保管等内容。在起草件末尾,瞿秋白特地写了一条“总注:如可能,当然最理想的是每种二份,一份存阅(备调阅,即归还),一份入库,备交将来(我们天下)之党史委员会”。瞿秋白特别在“将来”两字旁打了着重圈点,表明他在起草文件时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信心。

这份办法能让战时的档案文件得到较妥善的管理,却不适用于建国后的档案工作。再加上建国初期没有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这就导致全国各地的档案管理混乱,许多有价值、珍贵的档案不能通过有效统一的管理方法得到保管利用。
在这样求贤若渴的情况下,建立档案教育刻不容缓。但要想成立这样一门档案教育学科,专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谁来教与教什么都是要先解决的问题。经过许多商讨,最终中国请来了当时的苏联档案专家姆·斯·谢列兹涅夫帮助中国的档案教学。

195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和宣传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筹办档案专修班,当年11月15日档案专修班正式开学,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办档案高等教育的开端。这个档案高等教育体系按照前苏联档案学知识体系和高等教育模式建立,不同于1949年之前深受欧美影响的档案专业教育体系。

谢列兹聂夫到人民大学档案专修班受聘讲课后,先后开设了《苏联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苏联档案史》、《苏联档案文书处理工作》和《苏联文献公布学》。
1953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修班扩大为档案专修科。1955年4月,根据国务院和高等教育部的决定,中国人民大学在档案专修科的基础上创办历史档案系,同年9月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从此之后,中国大陆有了一个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基地和培训档案教育师资的中心,为档案教育、档案学研究以及整个档案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78年,在经历大约十年的受文革影响的档案教育停滞时期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并将历史档案系恢复并改名为档案系,当年即开始招收本科生。
1979年到1982年间,北京联合大学、四川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纷纷创办档案系(专业),改变了过去中国人民大学独家办档案高等教育的局面。

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成立,学院设档案学、科技档案管理和档案保护技术三个专业。1984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获得档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培养出我国第一批档案学硕士。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获得档案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培养出我国第一批档案学博士。到1996年全国有24所高校开办档案学专业。
之后至今中国的档案学教育不断创新改进,中国改写了没有档案人才的历史,走过了“捉襟见肘”的岁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档案专业人才。
END
参考文献
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徐逸竹(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hengce/45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