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男,1963年10月生于安徽省淮北市。中南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求学:为中国钢铁工业提供“精粮”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世纪80年代,我国铁矿97%以上为低品位难处理资源,进口矿规模大、品种多、波动大,当时精料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如何在世界最复杂、难处理的含铁原料条件下,为我国钢铁冶炼提供优质精料,实现高效低耗清洁钢铁生产,是一个十分难攻克的问题。
1979年夏,姜涛接到了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团矿专业的录取通知书。当时这个专业知名度低,他周围甚至无人知晓,姜涛却坚信:“学校既然设立了这个专业,就一定是国家的需要。”就这样,他从淮北来到学校报到,从此踏上了为中国钢铁工业提供“精粮”的奋进之路。

奋斗:让我国钢铁工业“吃饱”也要“吃好”
1985年,正在攻读研究生的姜涛来到宝钢参观学习,规模宏大的工程与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内心,也坚定了他为祖国钢铁事业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从宝钢归来,姜涛就与同事们一道开始公关,历经20余年,开发出超高料层均热烧结技术和关键装备,将料层高度逐步提高到900mm以上,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解决我国钢铁工业“吃饱”的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我国对钢铁的需求处于开始由“吃饱”迈向“吃好”的新阶段,不锈钢的需求量快速增加,但我国不锈钢生产原料红土镍矿全部依赖进口,能耗大、成本高的问题十分突出。历经15年,姜涛和团队终于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创新现有矿热电炉冶炼镍铁技术,将吨镍铁电耗降低600度,并成功研发低温低成本制备镍铁新工艺,将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为我国不锈钢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育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科研育人、立德树人,姜涛时刻不忘身为一名教师的使命。30年来,他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100余名,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多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他建立的创新团队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快速、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
姜涛团队骨干成员、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李光辉教授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姜老师对国家无比忠诚、对科学精益求精、对学生严慈相济,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院士档案
- 姜涛,长期从事黑色金属矿产资源团矿精加工与短流程冶金研究。研究成果在我国大部分骨干钢铁企业应用并推广到巴西、印尼、澳大利亚等国家,推动了我国炼铁精料、镍铁和直接还原铁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为我国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
- 获国家级科技奖3项(2项排名第一),省部一等奖8项(5项排名第一);出版专著、手册8部(2部获国家级图书奖),发表论文370篇(获评爱思唯尔2020矿业工程类中国高被引学者);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件(1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当选为矿物、金属和材料学会火法冶金学术委员会主席,组织国际学术会议12次,主编出版国际会议论文集5部,应邀国际学术报告39次。姜涛教授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培养博士、硕士98人(2人入选长江学者计划),建成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团队,获湖南省创新团队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hengce/44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