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业信息网?科研之路如同探险?
来源:[科学网]
来自教育部的信息显示,2022年,博士研究生人数将超过13万人,博士研究生人数将达到56万人,每年博士毕业生人数在7万人左右。在疫情的影响下,就业市场的格局和商业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和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再次引起关注。
优秀的研究生是我们国家的财富。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造创新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科研之路就像冒险,刚出大学校门,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只会让一些“天之骄子”误入歧途。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始终存在,但“人尽其才”应该是学生、导师、家长、高校、科研院所、用人单位共同的目标。
学生:学历正在成为毕业后融入社会的基本条件。
现在的研究生大部分都是90后,博士毕业的时候可能大部分都30多岁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现在无论硕士还是博士,他们的思维方式都比80后更加开放,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对生活方式的追求。曾经,我的一个优秀的硕士生,毕业后选择离开上海回到家乡,因为那里的生活更安逸。
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也感觉现在的学生不会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未来的职业捆绑在一起。他们思想开放,觉得学历只是未来融入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
导师:希望优秀的学生能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博士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导师是博士培养的关键力量。我的博士招生方向是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和微纳光机电系统。每年珍贵的两个名额,让我更加珍惜资质好的同学。
如果那些在科研方面特别有天赋的学生毕业后不再从事科研工作,那将是一种遗憾。从导师的角度来说,我希望优秀的学生以后能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即使不在身边。
科研之路如同探索,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的持续支撑,更需要对科研的兴趣和热爱。我的研究背景是微纳传感器。12年前,我开始尝试用丝素蛋白作为传感器的基底和封装材料。后来发现用激光加工丝素蛋白,这个领域比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微电子器件、光学器件、基于丝蛋白的组织工程都结合在一起,包括我们目前做出来的柔性脑机接口。实验室的日子比较平淡,但只要你有理想,有眼光,你终将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家长:孩子开心就好,就业没有太多要求。
说到学生家长,90后的家长大多是70后,75年前出生的居多。90后和他们的父母是生活观念和心理矛盾最尖锐的两代人。
因为时代的物质条件不同,70年代的童年,社会物质匮乏,90年代的孩子因为营养过剩需要控制体重;灌输的消费观不一样。70后倾向于储蓄和付出,90后倾向于提前消费,享受当下;由于受教育方式不同,70后接受知识的途径有限。他们依靠家庭和学校获得生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他们必须也只能绝对服从父母和权威。90后是在更尊重和诚实的传道授业方式下成长起来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喜欢或爱好来决定要学什么和做什么。因为教育方式的改变,孩子可能比父母拥有更多的知识。
很多家长对孩子毕业后的工作没有太多要求,作为
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加注重学生整体道德素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据我所知,博士毕业后,就业单位主要是科研单位,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其次是医疗卫生单位,然后是国企、私企等事业单位。
对于单位和科研院所来说,考虑的角度和导师很接近。我们也希望好学生能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博士生培养要把握国家强项,服务国家重要战略需求,遵循培养规律,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把握产教融合关键环节。
我目前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培养和人才积累,学院对学生的要求更倾向于整体的道德品质。无论在国家的任何岗位,对于单位来说,首先道德品质要能过关,能为社会做贡献。
用人单位:渴求人才却盲目囤积,缺乏博士生培养计划。
用人单位渴求人才,名校光环更容易获得关注,这是自然的。所以,博士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一般都是从管理层或者高层做起,很少从基层做起。这是学历给个人带来的好处,但一切都不是绝对的。目前市场上各种热点、新概念,比如超宇宙、脑机接口等等,百花齐放。无论大厂还是小公司,都渴望囤积人才。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只是为了囤积人才而盲目招募这些高材生,却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耽误了学生的职业规划。
在日常的办公室工作中,很多优秀的博士生能很快适应高科技公司的产品研发工作,高薪招聘的高级人才也真的能做到“即插即用”。如果一个学生来了,可能要熟悉半年才能上手,但是等他过完适应期,他能输出的东西就不一样了。这些都归功于博士生可以接触到更系统的理论知识,在专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接触到国内外顶尖的专家团队。正是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项目策划和创新能力,才保证了他们进入社会的成功。
所以,如果企业有合理的培养计划,有理性务实的用人观,一个训练有素的科研成果(指博士毕业生)可能只需要6-12个月就能赶上目前商业系统成长起来的大部分高级岗位。比如,脑虎科技建立了更适合人才发展的用人理念,包括引进人、培养人、发展人的整体框架。
总而言之,合理的人才结构应该是高、中、低层次人才各司其职、各谋策的梯度结构,让全社会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方的共同努力,将帮助更多的毕业生找到更匹配的就业机会,走出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作者是脑虎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本文来自【ScienceNet】,仅代表作者观点。国家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sbwd/31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