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洋务派?洋务派早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内忧外患深重。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一再惨败,令清廷仕宦极为震惊,他们认为中国是败在缺乏坚船利炮等科技,所以需学习西方擅长的技术来对付他们的入侵,即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代表人物有恭亲王奕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称为「洋务派」,领导机构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内忧外患。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屡战屡败,震惊了清朝的官员。他们认为中国是因为缺乏坚船利炮等技术而战败的,所以需要学习西方擅长的技术来应对他们的入侵,也就是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同时,湘淮军与洋枪联手镇压太平天国,使曾国藩、李鸿章、左等名臣体会到洋枪的优越性。因此,为了挽救垂死的朝廷,必须向西方学习,以壮大自己。从1860年开始,近代第一次向西方学习的改革——洋务运动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坚持以中国传统制度文化为基础,以学习和运用西方科学技术为补充。其代表人物有恭亲王奕信、曾国藩、李鸿章、左、张之洞等。这就是所谓的“洋务学堂”,其领导机构是国务总理府。
洋务运动持续了30多年。前期口号是“自强”,重点发展军工,模仿外军训练。后来变成了“自富”,重点发展各种民用产业。其重要措施包括培养人才、加强军备和建设工业。
由于洋务运动为了维护清廷的统治,不愿意学习欧美的宪政制度,败坏了朝廷的吏治,难以达到自强、中饱私囊的目的。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尽管如此,这一轮向西方的学习创造了一批新的工业和商业,培养了军事和科学人才,使中国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
送学生出国
纵观洋务运动,其主要措施可分为人才储备、强兵和实业。在培养和储备人才方面,包括以下几类:
建立教授西文的博物馆:如北京的文同博物馆和上海的创广方言博物馆等。
西文图书翻译:比如江南制造局附属翻译处,几年时间就翻译了100多种图书。
派出留学:1872年,第一次派出30名留学生,前后100多名。
创办各种学校,如马尾船政学校、天津海军学校和军械学校、天津医学院等。
培养军事人才:派人去英、法、德等国学习西方海军和陆军。
其中,留学生的选拔尤为可贵。在清朝中期,只有少数几个留学生,如1847年随传教士出国的港澳学生洪榕、黄生和黄宽。1872年至1875年,在的倡议下,清政府先后派出4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首任总理唐、清华首任校长等。
洋务运动期间,“培养和储备人才”的意图贯穿始终,而“加强军备”和“建设实业”则成为前后期的重点,分别以“自强”和“自富”为目标。洋务派为了加强国防力量,大力学习西方军事科技;
军工创办: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局,在南京设立金陵机械制造局,天津机械制造局,汉阳兵工厂,都是当时著名的兵工厂。
军舰建造:福州船政局成立后,先后建造了30多艘军舰。
建立新的海军:拨款
发展陆海交通:在上海成立船舶投资促进局,经营内河和远洋运输业务,在北京和上海由外商投资修建了一条铁路(失败),然后自己修建了一条唐山到徐各庄的短途铁路。
邮政通讯的改善:在大沽北塘海口堡与天津之间试办电报,并在天津设立电报局总局(下设七个分局)。
设置矿冶:直隶开平矿务局、黑龙江漠河金矿局、湖北汉阳铁厂。
创建民企:创建甘肃织造总局,筹备机织布局,设置织造、纺纱、制麻、缫丝、钉针、毡等厂。这些企业采用西方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属于现代新型企业。
洋务运动发展起来的工业,使中国近代工商业初步形成。
洋务运动追求的是自强和自我充实,洋务派往往以北洋水师的建立为最高成就。然而,这支新海军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自强失败的原因,首先是其“以中学为体,学西为用”的指导思想存在根本问题。洋务派只想巩固清朝的统治,以维护君主专制为“体”。它误以为只要效仿洋人的船就能获利。除了攻人皮毛,舍本逐末,还过于依赖外国人。此外,由于民智没有得到开发,洋务运动没有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民众对新生事物往往是抵制和阻碍的。当时执掌清廷、强调权力的“后党”并不想做根本性的改变。专事政务的慈禧太后还挪用海军军费修缮颐和园,供自己享乐和娱乐。
尽管如此,洋务运动毕竟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及其军事、教育、经济等改革的第一次尝试。在中国近代国防、工商业、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sbwd/31415.html
- 上一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之后可供选择的就业方向
- 下一篇:你经常做噩梦么?(你经常做噩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