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9日,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大连论坛汇聚云端。300多位专家学者和3000多位国内外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各界人士齐聚云端,围绕“数字媒体与国际传播:新特征、新理念、新战略”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开幕式合影(潘蔚摄)
论坛开幕式上,大连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伟臣首先致辞。他指出,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数字媒体与国际传播:新特点、新理念、新战略”。之所以在这里决定主题,是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数字媒体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媒体作为一种新工具,代表了最新的媒介理念,其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互动化、传播渠道一体化、传播对象细分化、传播效果智能化的特点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开幕式上,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专业委员会会长、浙江大学吴菲教授代表论坛主办方致辞,并做了主题为《数字传播时代的信息掌控力的理念与对策》的发言。他以俄乌战争和海湾战争为例,提出在舆论战中,要加强战时舆论战建设,增强中国真正的国际话语权。以天下人心为标准进行传播,从正义的高度赢得舆论共鸣;加强官方机构和个人的出版能力,充实后备力量,增强出版的直接性和贴近性。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胡做了题为《以文化人:国际传播的价值与意义》的演讲。他指出,中国国际传播的文化内涵丰富,但传播力度还不够。他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结合《媳妇的美好时代》、李、等具体案例,提出未来国际传播发展在视野上应从"中国"转向"世界",在传播主体上从"我"转向"我们",在传播重点上从"历史"转向"现在"和"未来",在叙事策略上从"历史"转向"未来"。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俞云泉发表了题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数字化新进路》的演讲。他认为,中国文化数字化出海的发展机遇在于疫情引发的文化消费模式的改变,促使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改变。信息技术的快速变化和发展代表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中国数字文化出海的优势和特点是规模快速增长,六大业态百花齐放;深耕国风,文化熏陶才会有效果;整合全球资源,打造中国三级。对于中国文化数字化的主要短板,他认为存在主题内容不足、地域因素阻力大、版权保护痛点、产业人才缺口大等问题。对于中国文化数字化的新战略,要强化文化内核,丰富数字文化的国际表达;聚焦优势业态,拓展数字文化全球产业;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数字文化产权保护机制;根据行业需求,加强人员培训和团队培养。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院长,《现代传播》主编隋岩发表了题为《国际传播中的巧传播》的演讲。他的两个典型案例,香奈儿5号的广告和《巴黎竞赛》的封面,说明了意义移植在传播领域的重要作用。从商业到意识形态,都是价值观的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并没有改变,只是随着象征意义的增强,商品的价值得以提升。传播领域有很多技巧,成功的传播就是成功的意义移植。他指出,隐喻和转喻隐藏在人类的深层思维中,可以通过熟悉的经验来理解未知。有效的意义移植可以塑造人的价值观,借助人的思维可以承载更多的意义和更丰富的感情。在国际交流中,有效运用语言学中的修辞技巧也能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李本干做了题为《中国对外传播的路径与策略》的演讲。他认为,中国对外传播的困境主要呈现在四个方面:媒体整体出口规模不断波动,增速下滑;mainland China主流媒体对海外互联网视频平台的影响力相对较低;国外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很多;海外视频平台上,各国媒体影响力排名中缺少中国频道。针对上述困难,他提出中国对外跨文化传播模式应着力于三个方面:基于共同利益的对外传播研究;跨文化交际冲突区和融合区的诊断关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以及基于共同利益的对外跨文化交际。推进中国的对外传播战略,应该:调整结构,从正面报道转向负面报道;从完美中国到完整中国的战略转变;从虚拟中国到现实中国的战略转变;从被动自我塑造到主动自我塑造的战略转型;从宏观叙事到具体有趣的战略转变。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陈先宏发表了题为《“走进去”与“走出去”: 儒释道思想国际传播战略研究》的演讲。结合儒释道,她认为文化的国际传播涵盖了“走进去”和“走出去”两个层面。所谓“进去”,就是构建儒释道的外部话语体系,讲好儒家“治天下”的故事,构建“治国”的政治话语体系;讲述“治身”的道家故事,构建“中医养生”的民间话语体系;讲“修心”的佛教故事,构建“慈悲宽容”的宗教话语体系;讲好“儒释道融合”的故事,构建“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的公共话语体系。所谓“走出去”,就是儒释道国际传播的整合策略:建设儒释道多语种语料库的策略;聚焦儒释道返本,开启新的学术交流策略;儒释道的跨媒体叙事参与策略:儒、释、道、礼生活体验策略;儒释道关键词的对外传播策略。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宝凤发表了题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本土化效应》的演讲。他基于《中外汉学家与翻译家动态数据库》等工作成果,提出了国际传播能力本土效应的三要素:内容要素。要打通国外的真实需求,实现针对性内容的国际传播;语言元素。在西方语言为主导语言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升汉语的影响力;市场因素。我国图书的开架率、购买率和阅读率仍然不高,因此应该平衡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出版社副社长张玉强发表了题为《移动性、全球数字生活、液态社会与国际传播的机遇与挑战》的演讲。他从流动和流动性的角度,得出了“流动就是交流,交流就是流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结论。在全球流动和国际交流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物质扩散网络及其控制(传播物质性和暴力);随着迁移(跨文化传播)、舆论斗争(有意义的流动组织与对抗)、文化走出去(文化空间的突破)的困难,流动的问题必然带来国际传播的问题。然而,全球数字传播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将推动世界进入一个数字化生存和传播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将表现出“流动性现代性”的特征。信息流动性增强带来的不稳定性,全球“百年未有之变局”,数字文明时代的到来,弥补了工业文明时代以来的空白。中国的国际传播面临新的挑战。信息容量的倍增,会导致交流和沟通障碍的倍增,以前的完美社会和理想主义的“形象范式”会被调整。
一带一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全球治理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沈发表了题为《表达共同体:国际传播中的全球民族性》的演讲。他结合世界各国的电视网络,提出了“媒体民族性”的概念。在国际传播中,媒体不仅传达本民族的语言,还代表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其存在本身就是民族的象征。在政治表达层面,全球传播结果的不平等依然存在。发展中国家需要联合起来对付媒体帝国主义。社区表达自己的兴趣和文化。共同体的表达希望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表达本身将成为民族国家的象征。“国际传播中的全球民族性”是指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时,以全球的方式呈现和表达民族性,体现了全球化与民族性的联系。全球电视新闻联播是一种表达,既是全球性的,也是民族性的。国家的声音越想被全世界听到,就越需要用全球化的方式来表达。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新时代网络舆情与情感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徐明华发表了题为《从传播主体到传播效果:国际传播中共情层次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路径》的演讲。她从“共情水平”的角度出发,认为迫切需要从情感的角度构建立体的沟通体系,采取差异化的共情策略。在国家叙事层面,应减少意识形态的排斥,打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的二元思维框架,凝聚共识,求同存异,关注人类的共同诉求,保持价值中立。在媒介叙事层面,要回归传播本位,通过与民族叙事、民间叙事的“和谐共振”,实现传播模式从独白到复调的转变。在民间叙事层面,积极寻找情感趋同,关注不同国家作为世界公民的相似性,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以受众为中心的精准共情,构建情感共同体。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做了题为《科学如何作用于国家形象建设——基于美英德日韩泰调研的反思》的演讲。在翔实的数据基础上,他深入研究了科学是如何对国家形象的建构起作用的。研究表明,各国公众对中国科学的好评超过了其他大多数领域。事实上,科学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但在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中,科学传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西方公众对中国科学的认知一直被中国的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所主导,中国急需在这一领域做出系统布局和顶层设计。科学国家形象的提升机制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公众对一个国家科学水平的评价
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敏做了题为《“守成”与“创新”:数字媒介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发展趋势》的演讲。她指出,自21世纪以来,通过海外互联网视频平台等各种媒体传播中国文化已经司空见惯。在数字媒体下,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数字媒体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渠道的技术性消解,加剧了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非专业化,这种表现形式变得越来越娱乐化。数字语境下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数字媒体的深度融合和实时互动,让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效延伸到数字媒体,让数字媒体真正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有益补充。
本次论坛上,中国日报网、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心、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发布《2021-2022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润华介绍,本次评选由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Daily.com联合举办。评选对象为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大活动和项目、热点事件、优秀作品和先进典型,旨在总结经验,鼓励创新,树立榜样,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经过评审团的评选和评估,十大案例已经揭晓。2021-2022年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分别是:北京冬奥会传播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三星堆考古新发现震惊世界;云南野象迁徙吸引全球媒体和公众关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因其鲜明的特色而备受瞩目;汉服风从中国吹向世界;“杨网络名人”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力军;元宇宙拓展博物馆文物与文化传播的新空间;《典籍里的中国》引起海内外观众的强烈共鸣;美国共产党员探索百年晚会成功的密码;新媒体帮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本次论坛还评选出了优秀论文,《叙事视频化与跨文化话语调适:国际传播的“和”“美”破局》(周勇周)、《中外合拍乡村纪录片中的乡土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研究》(王珂路王超群)、《日本学界贵州研究的学术脉络与热点主题》(刘一)、《国际中文教育短视频内容质量评价及优化策略探析》(徐和33600。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sbrx/16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