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的诗句名传千古,诗句中提到的帆同样经年不衰。从人力摇橹、划桨,到借助风力的帆,古人的造船智慧在行船动力的改进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帆出现之前,船的行驶除凭借水流作用外,主要依靠的是人力。但是随着船体的不断增大和所载物品的不断增加,需要的动力也不断变大。于是人们发明了帆,开始借助自然界的风力来为船的行驶增加动力。

我国的风帆航海技术是从商周时期开始的。大约在汉晋时期,发展较为成熟的风帆技术才被运用于远洋航海。风帆技术是古代航海技术发展一次巨大飞跃,也是原始航海技术向古代航海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最初的风帆是固定帆,即把帆固定在一根桅杆上。但这种帆存在明显的缺点,就是只能接受顺风,即来自船尾的风,如果是逆风,几乎无法行船。后人针对此缺点将固定帆改进为活动帆,用绳索把帆系在桅杆上。这样不仅方便了帆的升降,还能根据风向来操纵绳索,改变风帆受风面的朝向。活动帆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帆的受风效率,除无风的状态外,任何时候都能够获得推进力。

中国早期的风帆由植物叶或竹篾编织而成,叫做硬帆。为了使风帆更加牢固,古人不断改进技术,又发明了平行式风帆,即在帆面的水平方向,每隔一定间距安装一根竹条,从而构成一个平行的骨架。在纵帆上安装许多横向的帆竹后,当风帆遭到不同方向的风吹袭时,横向的帆竹能够使风帆较为稳定,形状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不易卷折;而当风力与帆呈某一小角度并向帆吹袭时,硬帆会产生很大的垂直于风向的升力,升力在船舶前进方向产生了分力,从而成为推动船舶前行的动力。这是中国风帆的特点,也是与西方垂式软帆的最大区别。
中国式帆船的风帆通常在起航时扬帆,停泊时落帆。由于古代的硬帆很重,扬帆时需要多人合力才能成功,因此古人还发明了专门用来省力的扬帆绞车,在遇到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时,依靠扬帆绞车可以做到迅速落帆。
海上气候多变,航行过程中遇到恰好顺风的情况并不多,如果遇到侧风、横风或前侧风,未经改良的帆船便无法沿直线航行。而硬帆恰恰能够根据风向来调整帆的角度,充分借助可利用的风力。风帆在前进过程中还伴随产生了能使船产生横漂的横漂力,如果横漂力没有作用在船的重心,就会使船偏航。为避免偏航,需要配合舵一起使用来控制航向。成语“见风使舵”便来源于此。通过让船只在水面上走“之”字形航线,分航段调整航向,曲折前进,从而可使船最终按预定航向前进。
随着驶帆技术的加强,以及舵的操作方式越来越方便,于是也有了“八面来风”的说法,意思是无论哪个方向来的风,都可以被风帆接收转化为动力。而能将“八面来风”应用自如的只有中国的硬帆。“八面来风”配合“见风使舵”,这是智慧的中国古人总结出来的技术要领,也是我国航海技术的精髓所在。(作者: 郑玉婷,转载自“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
阅读短文,完成以下练习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风帆技术是原始航海技术向古代航海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B.活动帆与固定帆相比,不仅方便升降,而且大大提高了帆的受风效率,帆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获得推进力。
C.在纵帆上安装许多横向的帆竹后,就成了平行式风帆。它的优点是:风帆较为稳定,不易卷折;当风与帆呈某一小角度并吹向帆时,硬帆可以使风成为推动船舶前行的动力。
D.“八面来风”的意思是无论哪个方向来的风,都可以被风帆接收转化为动力。
E.海上天气多变,航行过程中恰好遇到顺风的情况并不多,如果遇到横风、后侧风或前侧风,未经改良的帆船便无法航行。
2.在风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古人的造船智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成语“见风使舵”的本义是什么。
4.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大约在汉晋时期,发展较为成熟的风帆技术才被运用远洋航行。
(2)而能将“八面来风”应用自如的只有中国的硬帆。
5.文章开头引用李白的诗句引出了说明对象,你能用其他的诗句来引出说明对象吗?请写下来。
【参考答案】
1、BE
2、(1)将固定帆改进为活动帆 (2)发明了平行式风帆 (3)发明了扬帆绞车(4)用“八面来风”配合“见风使舵”,使船航行快速,航向准确。
3、根据风向的不同来控制船舵,从而调整船的航向。
4、(1)“大约”是大致、大概的意思,表估计。说明不能准确界定发展较出成熟的风帆技 术被运用于远洋航行的时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只有”一词表唯一性,突出了中国硬帆能将“八面来风”应用自如的优势,表现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5.示例:(与帆船有关,均可采用)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枝头万木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亲爱的家长,感谢您的关注,您的点赞、评论与转发,是给予我最大的肯定!清清的语文课堂和您一起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让孩子爱上语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baike/70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