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我也曾是个诗歌爱好者

作者:admin
来源:http://www.sdzsb8.cn/baike/48897.html
日期:2022-10-22 20:01
评论:0
阅读 186

说起来我也曾经是个诗歌爱好者,但至今没写出一首好诗,总感觉太直白了没诗情,太委婉了难达意,又不想学人家无病呻吟地唱赞歌,所以也渐渐地没了兴趣。

不过这不影响我对现代诗歌谈点看法。

如果不是网络文学的兴起,诗歌的发展大有日暮途穷的趋势,虽然诗人们不愿看到也不想承认,但诗歌读者的不断锐减却是必须正视的现实。曾经占据书摊的《诗刊》、《诗探索》、《星星诗刊》等刊物如今难觅芳踪。事实上,即使是网络诗歌,点击率也常是寥寥无几,且读者大都兼诗歌创作者。

  现代诗歌的日益萎缩,固然有历史的社会的因素,但也与其自身的局限性,特别是与诗人及诗界评论家的误导分不开的。由于过份地强调诗歌的语言表达、语句雕琢,尤其可怕的是过份地追求诗意的朦胧,使得现代诗歌晦涩难懂,成了文学爱好者的文字游戏,越来越脱离了大众,走进少人眷顾的死胡同也便在所难免了。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诗歌曾拥有其它体裁难以媲美的辉煌,从《诗经》到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诗更是家喻户晓千载传诵。即便是现当代,诗歌也是一种大众化的文学,抗战时,诗人们以诗为武器,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鼓舞人民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1976年,也有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诗歌运动。人们写诗抄诗贴诗读诗,整个广场成了诗歌的海洋,“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人民的总理爱人民”这样通俗易懂的诗句,表达了当时人民的心声,“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这种朗朗上口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流传民间。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开始,或许有当时开放思潮的影响吧,就像禁锢多时的脱笼之鸟,人们兴奋地发现了外面的世界,抒写自我,展示个性,成了诗人们的追求,从外国特别是欧洲印象派诗歌中拾人牙慧,名曰新诗探索,风行一时的朦胧诗开始占据了诗坛,自从舒婷顾城等青年诗人地位的确立,人们竟相仿效,渐渐成了诗坛的主流。

不过八九十年代,诗歌这种艺术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爱书的人们时不时还会买本诸如席慕蓉诗集之类的高雅一下,现在虽然大小诗歌刊物集子仍在大量出版,却大都只在圈子里自我消化,难以走进大众视野。

  脱离大众的艺术只能是无水之鱼无本之木,作为艺术之一的诗歌,也应当考虑到读者对象,不论抒情言志,应以让人看懂为目的,一味地追求离奇的形式、残缺的意象、朦胧的意境,加上杂乱无章的句序,以为这就是好诗,殊不知,读着这诘屈聱牙不知所云的诗句,读者早已退避三舍并心生厌恶,而没有读者的艺术,还哪来的生命力?

  由此我想到了古代诗人,据说白居易有时作好一首诗后,便念给身边的人听,如果别人听不懂,他便毫不犹豫地撕掉重写。大词人柳永的词,更是投千万人之所好,“凡有井水饮处都能歌柳词”,其通俗易懂的普及程度可见一斑。我想,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不只因它的情,还因他的通俗吧。

  反观我们的现代诗吧,如前所叙,一味地追求委婉含蓄,语言上堆藻词藻,形式上支离破碎,内容上诗意晦涩,读者必须去意想去慢慢感悟,可别忘了,读者不是诗歌理论家,哪有那么多闲情及精力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体味你的思想呢?更何况,我总怀疑,作者不一定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读者真正记住的,还是那些通俗的句子,汪国真的诗所以能风靡一时,也是因为他的诗易读易懂,朦胧诗人如舒婷,打动读者的也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样的直接抒情。

前些年出现的“梨花体”,还有不久前出现的“浅浅体”,可看出是对这种朦胧形式的反叛,但此类诗给人过于肤浅的感觉,缺些诗的韵味,严格地说那不能叫诗歌,只是分行排列的语段,所以也不为大众所接受,更难有生命力。倒是现在微信抖音上被大众转发的常是一些小学生的作品,因其童言无忌浅显易懂而深受喜欢。

  百家争鸣,兼收并蓄,这是艺术能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共识,象征派、意识流、浪漫、现实,不管是国外也好古典也罢,我们并不反对形式内容的多样化。外国也有雪莱、莱蒙托夫等读来通俗如话的诗作,别只是把糟粕当精华。至于声律字词等文字游戏,今人的才识玩得过寒窗十年浸淫其中而满腹经纶的古人吗?

所以,我认为,只要能表情达意,读起来有诗意有韵味的诗便是好诗,而让多数人看不懂的诗不能称为好诗。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正是诗歌走向大众化的又一个春天,人们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以诗言志,随意地抒发情感。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吧。

现代诗歌还有市场吗,还会兴起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baike/48897.html

我也曾是个诗歌爱好者的相关文章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