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登高 方能望远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
作者:赵铁军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688——742年),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他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曾历任任冀州衡水主簿、文安县尉。他是盛唐时期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其个性豪放不羁,“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近代文学家、革命家章太炎评论《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赏析空间】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一说,作者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去官,不到三十岁就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另一说,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则王之涣系垂拱四年(688年)生人,在开元十年(722年)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 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年)前后,此后才罢官闲游,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的闲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年)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有 学者推测,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
《登鹳雀楼》是唐人绝句诗歌之冠,难以超越。传诵千年,有口皆碑。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朗诵,至今是幼儿园娃娃必背诵的一首唐诗。一首古诗达到这样普及的程度,实属罕见。足见这首诗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这首诗的独特,就独特在它的通俗,韵律感极强。字义容易理解,不识字的人也能听懂,背诵起来朗朗上口,诵读一两次就记住了。可见通俗的文学,大众的文学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这首诗的独特,还独特在富含人生哲理,能给所有不同阶层的人们以生活的启迪,而不是像有些文学作品仅供人娱乐和消费情感,过目之后就忘了。它让人过目难忘,而且可能作为践行人生理想的座右铭。这首诗的独特,还独特在惜墨如金,言简而意境隽永。可见文字精炼的文学作品其文学艺术价值,可能比大部头作品更具有价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上联用宏观概括的笔法,描写登鹳雀楼所及的视野。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首先进入诗人视野的是远山和落日,接着看到的是近景——奔腾不息的黄河。诗人描写,一轮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西沉,在视野的尽头缓缓消失;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接着看到的是鹳雀楼前的近水——黄河,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远与近层次分明,交相辉映,是一幅极其壮美的山河图。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下联描写诗人的联想。诗人联想到,要想看得更远些,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既是自然哲理,也是人生哲理。从字面解读,前两句所见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其实不是这样的。“更”,在诗中是替换、改变的意思。鹳雀楼高不足百尺,登楼者观远景必直接上最高层。诗人表达的意思是,鹳雀楼还不够高,要想看得更远——极目千里,需要登更高层级的楼。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观景的所见所思,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议论,既含蓄、翻新意,又与前两句写景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气势连贯,厚重有力,虚实相生,意境雄浑。以概括之笔书写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哲理性概括。不同职业的人,都会从这首诗获得启迪。政治家、战略家只有总揽全局,熟知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地缘、外交、军事大势,比其他专家看得更远,更全面,才能做出正确的战略判断和战略决策;企业家坐拥一家企业,但只有熟知和把握全球政治、经济、市场、科技发展趋势,比一般企业主看得更高更远,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立于不败之地;即使是各行各业的专家,也需要对自己研究的领域有全局的把握,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有前瞻性的判断,才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出类拔萃。这就是:只有登得更高,方能看得更远。
【拓展悦读】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很多,其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畅当是中唐诗人,唐肃宗朝官至散骑常侍。其《登鹳雀楼》绝句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诗人用夸张的笔法形容鹳雀楼的高大壮美。视觉感到,远处的飞鸟低于鹳雀楼,诗人觉得自己也高大起来,凭栏远眺,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向鹳雀楼四周望去,造化赐予的连绵起伏的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这首诗意境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
“高出尘世间”,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人通过登高远望,抒发了超凡脱俗、奋发向上的精神。从思想境界看,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又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河流入断山”,气势磅礴,豪气冲天。在诗人看来,不论群山如何险阻,也仍然被黄河冲断!表达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远大的志向。按照自然常理,水遇山而环绕,不可能冲断山脉。但诗人想象是黄河冲断了山脉,表现了中唐时代士大夫们的进取精神仍在,这是唐朝廷平息“安史之乱”,恢复帝国统治秩序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观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盛衰成败,可以从统治集团及广大民众的精气神窥见一斑。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白天,太阳。3、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baike/5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