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或许红迷们不愿意相信,《红楼梦》中所有的人物,都是为贾宝玉和林黛玉“陪葬”的人。恰如癞头和尚开头说的那番话:因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这段缘分,会有多少风流孽鬼“陪他们”一起下世造历幻缘?
这些人为何要陪他们一起“下去”呢?很显然,当初就是这些人陪他们一起“上来”的,所以自然要“一起下去”。而史湘云亦是其中孽鬼之一。
史湘云在金陵十二钗中,位列第四,在三春之上、钗黛之下,可见也是宝玉心中最重要的女子之一。并且,她原本也是“金玉良缘“的备选者之一,所以,这次下世历劫,一定少不了她。
1:史湘云的尴尬人生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史湘云虽然暗恋着宝玉,却无人在意,宝玉更是不在乎。
或许,因为史湘云不够漂亮,全书都没有描写过关于史湘云的容貌,更没有标注过她的美。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位率真爽朗的“女汉子“,却没有看到“千娇百媚”的大小姐。
这可能就是导致宝玉自始至终都对她“不来电”的根本原因。所以,最终也只有她一厢情愿地在乎着她的“爱哥哥”;而她的“爱哥哥”眼里却只有她的“林姐姐”。
史湘云在他们中间,就是一个类似于灯泡的尴尬存在。只不过,她比宝钗这只灯泡更有来头一些,靠山更强、出身背景更显赫一些罢了。
说到出身背景,我倒是忽然想说几句“题外话”,很多红迷们都以为《红楼梦》的原著作者是曹雪芹。贾宝玉的原型人物就是曹雪芹本人,这是他们曹家没落的家族史。这样想的读者可是大错特错了。曹雪芹并不是该书的原著作者,他只是一个修改和矫正文稿的誊写者而已。
而且,曹雪芹的家世背景与《红楼梦》中的人物不沾边。说句不好听的,他根本“没资格”。因为《红楼梦》写的是帝王家。四大家族连起来的谐音就是“王家血泪史”。(王贾薛史)大家不信可以去看看原著开章篇,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是去“北邙山”集合以及挂号、销号的,太虚幻境也设立在此地。
而“北邙山”是一个专门埋葬王侯将相的地方,有24位皇帝。其中也不乏有一些亡国之君。像曹家这样的人,根本没资格埋在这里。
换句话说,这里便是书中那些下世孽鬼们的埋尸地点——一个高规格、高级别的“乱葬岗”。
书中记录的,都是“已经死去”的人,包括史湘云。正如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看到的那些判词一样,那是她们死后的碑文。是在交代这些孽鬼们的“死因”以及生前经历。
史湘云与林黛玉一样,也是死于非命。黛玉的谶语判词是:“玉带林中挂,冷月葬花魂”。而史湘云的判词与谶语则是:“寒塘渡鹤影,湘江水逝楚云飞。”
顺便提一下,黛玉不是病死的,而是上吊自杀,这才符合她的判词。并且,黛玉死得很惨,当时都没人为她收尸,她死的时候,或许正赶上贾府抄家。所以,没有人顾得上去寻找她的踪迹。
直到她变成“白骨”后,才被“特赦”回家的宝玉找到,然后在那个月圆之夜埋葬了黛玉。当时连个像样的棺材都没有。恰如黛玉葬花吟里那句:“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此处的“锦囊”,指的是收敛尸的上等棺木。然而,此时的宝玉已经买不起棺材了,也只能用土把黛玉的尸骨埋起来了事。
好像又有点跑题,我们暂时不提黛玉了。言归正传,继续说史湘云的死。
史湘云应该就是“好了歌”中注解的那个“择高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的女子。当然,这句诗也不局限于史湘云,薛宝钗亦有可能,因为薛宝钗也是那个“择膏粱”的女子。
但最大的可能还是史湘云:遭遇抄家之后,被官卖为妓。最初可能只是卖笑陪酒,忍辱偷生。实指望有朝一日能遇到贾府或史家幸存的人来把她赎出去,因此,至死要保持清白之身。
然而,最终她却绝望了。即便贾家和史家有一些“漏网之鱼”,也根本没有能力和财力去赎她,一个个都自身难保了,谁还会为她赎身呢?
关于史湘云的结局,我觉得87版《红楼梦》的情节最贴近原著本意,史湘云被迫做了船妓,侥幸遇到贾宝玉后,原以为宝玉可能会赎她出来,所以,哭着大喊:“爱哥哥,赎我,把我赎回去吧。”史湘云把贾宝玉当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然而——剧情就在这里“点到为止”了。
宝玉与史湘云自此一别,山高水长。后来就是宝玉冻死在冰天雪地里。而史湘云却迟迟等不到来赎身的人。老鸨子急于捞回本钱,开始逼迫史湘云卖身。像史湘云这样的侯门千金,怎可受此凌辱?“宁可玉碎不肯瓦全”是一定的。所以,万念俱灰之下,投江自尽。
恰如她与黛玉的联句:“寒塘渡鹤影”。过去有人把死了的人比作“驾鹤西去”,所以,此处的鹤,并不是吉祥鸟,而是令人触目惊心的“渡劫鸟”,暗示着史湘云“在劫难逃”。于是乎,史湘云的魂魄最终将会被仙鹤驮走,可谓是“一语成谶”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baike/44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