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古代天珠》一书总结了十种沁象(书中术语,其实质就是老化现象),今天学习的是最后一种沁象,色沁现象,其实色沁现象在前面的九种沁象都有简单的说明。
一、高古玉髓质珠色沁成因
在说色沁之前先说二个概念:
1、物质相互作用, 一是珠体内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珠体与土壤及周围其它物体之间的物质相互作用。
2、色沁是古玉与其接触的土壤(或其它物体)中的铁、铜、锰等的氧化物以及有机物色素渗透胶结到古玉所表现的呈色。
通过前面介绍已经知道,玉髓质珠在地下环境下要经过二个过程,一是风化淋滤,二是渗透胶结,其实质也就是珠体物质相互作用,首先是风化淋滤,在这个过程中珠体表面易溶于水的伴生矿物溶解于壤液并析出,由表及里,从而使得珠体晶体间的孔隙越来越多,于此同时,土壤中(或相接触物体)的富含色素胶溶液进入珠体,渗透胶结,当晶体间孔隙聚集相当多的色素元素胶结物,便呈现色素元素的颜色。
二、高古玉髓质珠色沁现象
书中列举了很多例子,因为色沁的资料有很多,只选书中的一个例子说明。
图1 汉代 枣核状玛瑙珠 图片来源《解密古代天珠》
这是一颗青海湟中县多巴训练基地墓地出土的枣核状玛瑙珠,从这颗珠子上可以看出有明显的色沁,也可以看出色沁的特征:1、色沁入口,古玩通常说的沁门,珠体表面风化淋滤晶体疏松部位、裂纹、内分化、橘皮纹和叶脉纹等都可能是入沁入口;2、色沁形状,由于晶体间孔隙的多样性,导致色沁形状的多样性,有(面)块状、线(丝)状、点(水滴)状等等,各种形态间或连接或独立;3、色沁颜色要有深浅变化,色沁本身是一个动态变化、物质交换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表现在色沁颜色上就会有色彩的过渡,有一种水墨画渲染的效果;4、色沁立体深度不同,由于晶体间结构不同,伴生矿物不同,孔隙深浅不同,会导致色沁深浅不同,有的浮于表面,有的深入肌理。
三、高古玉髓质沁象(老化现象)总结
书中总结的出土天珠的十种沁象,只有一种是天珠独有的,即白色蚀花纹微凹于珠体表面这一现象,其余沁象是所有高古玉髓质珠都可能会出现的。
1、按风化淋滤或渗透胶结结果分类
除去上述的一种现象,剩余九种现象,有一类是以风化淋滤的表象命名,还有一类是以渗透胶结的表象命名,还有一类是以两者的共同表象命名。
由风化淋滤的结果所命名的沁象有:内风化、晶体疏松和晶体脱落、沁裂纹、蚀洞、蚀色褪色和失透变白。
由渗透胶结的结果所命名的沁象有:包浆和色沁。
由风化淋滤和渗透胶结共同结果命名的有:橘皮纹和叶脉纹。
2、对风化淋滤结果所命名的沁象,按风化淋滤破坏程度排序。
A、内风化,内风化是风化淋滤程度最轻的,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内风化是在珠体内部,只有在一定角度的光线下才能看得到,它是珠体本身结构、珠体加工表面应力、风化淋滤和珠体在土体压力作用下形成的,一般不影响珠子的美观。
B、沁裂纹,内风化在持续的风化淋滤作用下裂纹会延伸到珠体表面,就形成了沁裂纹,沁裂纹一般是一个斜面,其中一个面相对会薄一些。也有的会在珠体表面形成小的斜沁裂纹,同样,表层会有一个很薄的面。
C、晶体疏松和晶体脱落,沁裂纹在持续地风化淋滤作用下,薄的那个面会出现晶体疏松,晶体疏松的部分在持续风化淋滤作用下有可能会产生晶体脱落。
D、蚀洞,蚀洞是晶体脱落后的进一步风化淋滤的结果,俗称的土蚀坑、土蚀洞,进一步发展,有可能使珠体断裂。
3、对珠体有颜色变化的沁象总结
A、蚀色褪色,书中所介绍的蚀色褪色是专指蚀花玉髓质珠的染色部分和蚀花部分的蚀色褪色成玉髓质自色的现象,其实普通玉髓珠也会有蚀色褪色现象,颜色变淡变浅,由不透明变透明这一现象,以后介绍普通玉髓质珠蚀色褪色现象。
B、失透变白,这是玉髓质珠晶体间水分的析出所产生的现象,先失透,水分继续析出珠体就会变白。
C、色沁,就是经过风化淋滤后的珠体晶体间被含有致色元素的胶溶物聚集胶结后珠休显示致色元素的颜色,是蚀色褪色的逆过程。
4、由玉髓质矿物不同化学组成所产生的沁象是马蹄纹、橘皮纹和叶脉纹,玉髓的微晶体一般是由抛物线状、放射球料状和平行纤维状组成,所对应的沁象是马蹄纹、橘皮纹和叶脉纹。
5、判断珠子新老最关键的是包浆,一个经验丰富的玩家,判断珠子新老,最基本、关键的就是看珠子的包浆,也就是皮色。
作为一个古玩爱好者,古玩的小学生,认识肯定有不足和错误,希望专家老师朋友们批评指正。欢迎关注、评论、转发。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参考资料:
1、巫新华 戴君彥著 《解密古代天珠》 ;
《原野·在路上》之高原风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baike/43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