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局外人》

豆瓣评分9.0
《局外人》是加缪1942年出版的小说,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局外人》被称为加缪文学黎明的第一道灿烂的光辉之作。法兰西学士院院士马塞尔·阿尔郎把它视为“一个真正作家诞生的标志”,批评家亨利·海尔也赞誉《局外人》是“站立在当代小说的最尖端”。
《局外人》讲述了一个平凡普通的小职员默尔索,在参加了母亲的葬礼后,和好友去海滩度假,却稀里糊涂犯下一条命案,并被法院判处死刑的故事。
在案件审理期间,司法人员的很多行为都是荒诞、不合常理的,默尔索这个被告仿佛是一个局外人、旁观者,只能被动的接受他人的安排。最终主人公默尔索意识到世界和生活的荒诞,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抗争和坚持,追求生命的尊严和本真。
1、主人公的荒诞
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萧伯纳

主人公默尔索在旁人眼里是一个荒诞不羁的存在,他的很多行为都是不符合常理的。在得知母亲去世后,默尔索并没有像常人那样悲痛的嚎哭,而是冷静地按照养老院的通知参加了母亲的葬礼。他拒绝了门房让他看母亲最后一面的建议,在母亲的遗体面前乏味地抽烟、打盹,甚至在母亲下葬第二天去游泳、看电影,进行各种娱乐。
但默尔索并非冷酷无情,他或许并不符合世俗道德中“孝子”的标准,然而他并非对母亲没有感情,而是对死亡有清醒的认识。在他眼里,死亡是无法逃脱的必然环节,对母亲而言,接近死亡时她一定感受到了解脱。
不仅是对于母亲,默尔索对待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当女友玛丽问他是否爱自己时,默尔索没有用花言巧语骗她,而是直白地说:“这种话没有任何意义,但我似乎觉得并不爱。”默尔索并非是一个玩弄别人感情的渣男,相反,他光明正大、坦诚地告诉女友自己的想法。
即使在审判自己的法庭上,默尔索也是如此。默尔索的辩护律师告诉他,希望他告诉庭长自己在母亲下葬那天悲痛欲绝,以此来获得执法人员的好感。但默尔索拒绝了,他不想用谎言让自己减轻刑罚。而且在默尔索心里,母亲下葬那天的事和这次案件毫无关联。

无论是亲情、爱情、工作还是事关生死的审判,默尔索始终像一个旁观者,就像他的口头禅:“对我都一样”、“我怎么都行”,他的行为在人们看来荒诞不羁、有悖常理、与世界格格不入。
但正如加缪所说:一切特立独行的人格都意味着强大。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会发现,默尔索其实是一个被误解的正常人,他并非冷漠,他的感情深切而真实,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真正荒诞的,是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世俗观念,而莫索尔那些有悖常理的行为,是为了以“荒谬”反抗荒谬,是他对自我的追求和坚守。
2、司法的荒诞
这就是这场审讯的形象,所有的一切都是真的,但又没有任何东西是真的 ——《局外人》

主人公默尔索一直是一个善良、诚实的人,他杀死那个阿拉伯人的命案只是由于防卫过当。按照法律程序,这起案件本该从轻量刑,但最终的审判结果却出人意料。
在案件审判时,庭长多次强调公平合理,以客观的精神审视案件。但事实上,他们更关心“为什么我把母亲送往养老院,这种行为是否使我心里难过”。他们传唤养老院的院长、门房、默尔索的女朋友,即使这些人与案件毫无关联。
通过他们的证词,检察官愤怒地指责默尔索在母亲死后的第二天,就去干最放荡无耻的勾当,为了一桩伤风败俗、卑鄙龌龊的纠纷,就随随便便去杀人。他们以此证明:默尔索是怀着一颗杀人犯的人埋葬了母亲,因此他就是一个十恶不赦、残忍冷漠的坏蛋。

因为默尔索没有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流露过沉痛的感情,所以检察官滔滔不绝地指责他,检察官说他没有灵魂,没有人性,甚至没有任何道德原则,他认为默尔索的行为,比另一个杀死自己亲生父亲的犯人更加凶残可恶。
加缪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局外人》的主题:“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默尔索的遭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冤假错案,但却体现了法律机器对人性道德的残杀。
就这样,一桩简单的过失杀人案,因为默尔索在母亲下葬时的表现,就被判定为是“丝毫没有一点人性”、“最藐视最基本的社会原则”、“其空洞的心即将成为毁灭我们社会的深渊”的罪大恶极的犯人,最终判决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在一个广场上将他斩首示众。
此时的司法判决不再严格按照法律规则,而是凭借人的主观臆断,法官审理案件也不再着眼于事件本身,而是通过深入挖掘犯人的生活事件,来判断犯人是否罪恶。就这样,一个诚实、善良的人被完全妖魔化,这是不是无罪而刑的错案,确实一桩完完全全的人性冤案。
3、世俗观念的荒诞

在法庭上,当养老院的门房说道,默尔索不想见母亲的遗容,并且在守灵时抽烟、睡觉、喝牛奶咖啡时,整个大厅的人都被激怒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母亲离世是一件让人悲痛欲绝,伤心痛苦的事,默尔索的冷漠和不忏悔的行为是对世俗观念的挑战。
在大众眼里,默尔索另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会对这个社会现有的秩序产生威胁,任何与众不同、且拒绝妥协的人都是公众的敌人。
而这种意识形态,甚至决定了司法人员的态度和立场,法律不再是公平公正的判决,而是单纯的为了排除社会上的异类。
判决结束后,神甫一次次地来探视默尔索,他希望默尔索可以皈依上帝,因为这是他们普遍的信仰,但默尔索对此并不感兴趣,面对神甫的一再逼问,默尔索反驳到:“我压根就不知道何为罪孽, 法庭只告诉我是罪犯。我是犯人, 我就付出代价, 别人无权要求我更多的东西。”
一直以来,默尔索都坚守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原则,他说:“我以前有理, 现在有理, 将来永远有理,我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 现在仍然是幸福的。”即使面对死亡,他仍坚守自己心中的真理和正义。
也许默尔索被判处死刑的真正原因不是他失手杀死了那个阿拉伯人,而是他对世俗观念的挑战。他拒绝对自己的行为忏悔、拒绝顺从他们的意愿。在人们眼里,他是一个为社会所不容的异类。
4、加缪的人文情怀
一棵树,历经那么多苦难,最后总要结出果子来。每个冬天的句点都是春暖花开。我需要留下见证,尽管这样的循环又会周而复始。——阿尔贝·加缪

阿尔贝·加缪
即使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默尔索依然坚守自己的内心,面对死亡的考验,他也从未迷失自己,这也是加缪创作的精神和主旨。
加缪的《局外人》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一时期的人们内心充满恐慌和迷茫,社会上充斥着各种消极颓废、悲观消沉的情绪。而《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就是这样一个消极迷茫的人物,但同时他又倔强、执着地反抗这个荒谬的世界。
一直以来,加缪都是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作家,他重视对人、人性、人的存在意义的思考,他知道罪恶和死亡不可避免,但世界的荒诞并不代表绝望和颓丧, 他鼓励人们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sxx/9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