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才几年,疫情占三年”,这一代大学生想要见到大学真正的样子似乎只能靠看电视剧了。有人入学3年,上得最多的课是网课,好多同学的长相都没怎么记住;有人的实验被迫终止,能不能顺利毕业都成了难题;有人被封在了寝室,最大的心愿是能出校门。
3年,几乎重塑着这一代人对于大学的认知,大学生活被重新定义,核酸、网课、延期返校成为常态。
更为严重的影响其实是疫情对学生就业的影响,因为封校没有办法正常实习、各地的面试常常因为突发事件而无法到场,更要命的是企业纷纷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招聘额度,让本就已经非常激烈的竞争氛围卷上加卷。
直接就业
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比2021年增长167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人,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线下招聘的渠道减少了,互联网是大家找工作最大的依靠。疫情改变了传统的招聘方式,录用笔试、面试等环节能调整的都调整到了线上展开,让就业难上加难。
现在3000块钱一个月雇不到电子厂的工人,却可以雇到一个精通Office操作还免费加班的大学生。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截至4月中旬,2022届求职应届毕业生中有46.7%求职成功,低于2021年的62.8%,当然也有一些统计显示出了更低的结果,想要确定一个真实准确的毕业就业数据并不容易,但总而言之与很多学校宣称的动不动就90%以上的签约率有很大出入,很多三方协议水分很大,只是为了完成指标。
从企业招聘层面的情况看,27%的企业表示会增加校园编制,而表示会缩减校园编制的企业占比为32%。从企业类型上看,央/国企在整体校招编制规模上呈增长态势,增加应届生编制的企业占比达32%。在减少校招编制方面,中小企业占比最多,有34%的此类企业缩减了校招规模。央企国企响应号召的扩招恐怕是杯水车薪,毕竟中小企业其实才是就业市场的绝对大头,他们一直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
近两年博士招聘需求处于连年增长态势,2020年同比增长为21.69%,2021年同比增长为33.07%,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企业对高学历、高科技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竞争已经激烈到需要读个博才能找到工作了,博士含量越高的行业,其实也是竞争越激烈的行业。
高科技产业对博士争夺较为激烈,生物作为著名的“天坑”专业,就业面相对较窄,想要出头十分不容易,是博士需求最高的行业,2022届博士招聘需求分布最多的五大行业是制药/生物工程、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机械制造/机电/重工、新能源,占比分别为32.94%、11.24%、8.73%、6.88%、4.76%。
而自主创业就更难了,2018届毕业后选择创业的本科毕业生中,三年内超过半数退出创业,仍在坚守的比例是41.5%;创业的高职毕业生中,三年内有六成以上退出创业,仍在坚持创业的比例是39.5%。
另外还有4.2%的人无奈选择灵活就业,其中,在灵活就业的群体里,近三成属于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主要包括主播、全媒体运营等。直播、新媒体已经成为承接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力量。
考研
在残酷的就业压力下,很多本科学生选择考研来缓冲,另外也是为了增加自身的竞争力。2022年,457万人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比2021年增加80万人,最终研究生录取人数会超过110万。
如今对很多专业来说,想通过考研考进985高校的难度,甚至已经超过高考,我们可以看到各个专业的考研国家线都在连年上升。考研国家线,是国家确定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如果国家线没有达到,直接宣告考研失败,没有复试,也没有调剂。从内卷严重的经济、金融、法律、传媒等专业来看,2022年比2018年分数线的涨幅都在20分以上,而考试题目的难度实际上每年都在增加,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地方本科院校中,渤海湾、长三角地区毕业生读研比例较高。2021届“双一流”院校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为35.4%,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为13.6%。渤海湾、长三角地区地方本科院校的2021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明显较高(分别为17.2%、16.3%),珠三角地区读研比例相对较低(7.1%)。
随着竞争的加剧,考研二战的比例难以避免也在上升。其中,医学、法学、经济学“二战”比例较高。毕业生准备“二战”比例较高的学科为医学、法学、经济学,分别为9.4%、8.0%、7.2%,因为这些学科如果没有研究生学历的话,就业往往非常困难。
城镇生源二战比例比农村生源更高,城镇生源准备考研二战的比例为6.0%,农村生源这一比例为3.4%。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二战比例高于双一流院校。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准备二战的比例达5%,高于双一流院校(3.7%)。反映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毕业生更希望通过研究生学历增加学历优势、提高就业竞争力。
考公
2022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高达212.3万,首破200万;2022届高校毕业生考上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占比为17.57%,较2021届增长0.73个百分点;公务员过去一直是父母辈眼中最理想的职业,而现在年轻人终于也妥协了。
连站在就业市场竞争力顶端的清华大学都从了,根据《清华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清华大学2021届签三方就业毕业生总数为3669人,其中去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就业的人数占比为46.1%,如果加上国有企业,这个比例为69.9%。曾经对体制内没那么感兴趣的毕业生们想通了——宇宙的尽头原来真的是编制。
每年的考研是在12月底,国考也是12月,省考的时间就不一样了,大多集中在来年的3-5月份,不过这个时候,也是考研复试+调剂的时间,所以考研和考公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能是二选一。
如果说从全局来看考研和考公的难度,那还是考公难度更大,2022年考研是每四个报名的人里面就有一个录取的(包括调剂的),而考公的录取比例大约是五六十人里选一人。
诚然,录取难度这个问题不能笼统的说,考研里面一些顶级院校的顶级专业一般都是上千人报名最后录取几个的,但要换成冷门专业就完全不一样了,好学校还好一点,差学校甚至有可能报名人数小于录取人数,也就是说只要你过了国家线复试不出大问题就稳上。
同样的,考公遇到热门岗位也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遇到冷门岗位其实也还好。另外还要分地区,像北上广深这些地方估计冷门岗位都有很多人挤,尤其是三不限的岗位,很容易是几万人录取一人。
真实残酷的情况就是,今天绝大部分决定考公的学生都是无法在应届当年就考上公务员的。如果只考虑国考,那更是凤毛麟角。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也希望更多的毕业生能找到期待的工作、实现自己的梦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sxx/93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