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影响2022年高考走势的最强变量还是考生对专业的选择,前车后辙,在2022年录取数据尚未出来之前,对比分析前几年各专业的报录比,及专业大类招生计划的走势,对于总结2022年高考结果和2023年的志愿填报前瞻规划,具有现实意义。
【今年河南省教育考试院官网终于公示了历年各批次,专业报考人数相关数据,可以方便地汇总广大考生的专业选择偏好,是一大进步。】
总结后有以下感受:
1,专业的热度与难度相关,但绝对不等于难度(这也是分析这些数据的意义所在,如果恰好盲选中选了一个又热又不难的专业,肯定交了好运)
先看一下又热又难的一类专业。

上表中这些专业,是三年来一年比一年录取难度增加,且报录比大于1的类别。
表中排序按专业招生人数排列,人数越多影响面越大,所以放在前面。
可以看到,计算机类平均下来,2019年2.86人抢一个机会,2020年是3.18人,2021年是4.31人,今年估计很有可能上到5人争一个机会。
数学是天资出众者偏爱的专业,也是考研时最容易跨的专业之一,热度不减。
口腔医学是最卷的之一。
当然,一些小众专业,每年招生如果是个位数,偶然性很大,填报专业时可以躲开。
还有一类专业热度不高但也越来越难。

从报录比看不到1,选的人不多,但年度对比中报录比在一步步走高,说明越来越难。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一开始并不受考生偏爱,热度逐年走高,今年估计已彻底翻盘,算得上一匹容易骑上的黑马。
2,越来越容易考的专业
脱离了招生数量谈难度就是耍流氓,象计算机类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在每年扩招的计划前,难度并不高。

报录比逐年走低的专业统计如下:

细看上面这些专业,有几个专业并不冷,可以说性价比很高。
3,专业选择中的二八定律及马太效应
对于理科类的专业,在专业群体中存在二八定律,在专业之内也存在同样的潜规则。象大热的计算机类,电子电器类,医学类专业,对比于其它专业,它们是二,选它们等于选了这些赛道。本科4年,在同专业中,毕业时又是一次二八分流。真正可以做学术做研究的岗位,只能是其中少数人的机会,大部分学生,最终还是要走技能这条路。
技能与研究最大的区别,在于技能仰仗于个人能力与资源的进化,是单一的,难以扩展复制的,最终成为一个系统中的螺丝钉。而研究岗位出来的成果是可复制的,可以倍数中扩散自我的价值,这是底层的区别。开发一项专利,可以多家授权,可以较容易的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高校有层次的区分,即使读了985,211,如果定位在做一个技能型方向,很可能几年后会同二本专科做一样的工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sxx/90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