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空曙
引言
“礼乐”光从字面上理解就可以看出和礼仪,音乐有关系,在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也就形同等级制度,作为统治阶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在统治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历史长河的发展,礼乐制度并不能为统治者长久的利用,以至于无法长期的延续下来,但礼乐制度对古代中国起到的影响却是无法忽视的,它对维系古代中国音乐体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起源
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周初期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将自己的同姓贵族分封到各地,让他们建立自己的诸侯国,后来诸侯们势力膨胀,周武王死后,他的弟弟姬旦辅佐尚且年幼的成王继位,有幸的周公旦是一位德才兼备,忠心不二的臣子,没有任何谋反之心,一心辅佐成王。短歌行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赞扬周公的忠心,为了区分宗法远近制度,周公制定了区分等级关系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中的了“礼”区分远近亲疏关系,“乐”融洽“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互配合,根据古代舞队行列划分,天子的队伍八佾(六十四人)、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士最少,只有二佾,这样也就区分了所处等级不同,队伍的人数就有所差别,无形中给人们灌输了君权至上和他人不可与之相抗衡的思想。
“大司乐”出现于周代,是世界上出现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表演和领导机构,主要是针对王公贵族们的继承人的培养,优秀乐师都是由民间选举而产生的,教授贵族子弟学习六代乐舞和小舞,目的并非让他们在公众场合上舞台表演助兴,而是让他们懂得如何将礼乐运用在治国方面。
礼乐制度在西周时期很是盛行,奴隶主阶级用它来巩固统治地位,同时向其灌输阶级思想。在举行祭祀、重要宴席、丧葬等宗教政治活动时,乐器不同,也就变表现了身份不同。
目的
礼乐制度的目的前面也提到了,主要是巩固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除此之外,为了吸收商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风气的盛行,促进了古代音乐的发展,但乐只是为礼服务的,体现不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逐渐走向僵化,而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精心制造了一套繁琐的礼仪与乐相配合的制度。

对于不同阶层,不同场合的人们,除了礼仪有别,所使用的音乐也有所不同,天子和诸侯设宴、祭祀用的礼仪音乐,作为士大夫阶层就要禁止使用。关于乐队和舞队的编制也很讲究,天子,诸侯排列的方向和队伍人数与卿大夫,士阶层都有明显的界限。
商代贵族已有专门学校教育,这种学校教育的内容并非同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内容,它主要是以礼仪为中心的,西周时期,为了更好配合礼乐制度的实行,建立了小学和大学,这里的大小学和我们现在的大小学也不一样,它教学内容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教授对象主要是当然是王公贵族,六岁便可以接受相关教育,直到到二十余岁,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由难而易的完整教育体系。
总而言之,礼乐制度的制定主要是了王侯将相所准备的,最后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的,为了更好的推行礼乐制度的实行和加强礼乐方面的教育,设立了春宫。
职位分配以及乐与礼的关系
春宫设有大司乐、乐师、大师等乐宫分别负责音乐教育、传授乐技、表演等其他技艺,乐工有1400余人,这里面的大司乐、乐师等都是通过严格挑选的,他们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具有较高音乐素质的音乐家,在工作的时候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拥有良好的礼乐表演秩序,礼乐结合礼数,与伦理道德观念相融合。

如此可见,我国周代对礼乐的重视程度,使周代宫廷音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无形中推动了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但其中过分强调礼数的关系,极大程度上束缚了音乐的发展,以至于到了春秋后期,随着新思潮和民间礼乐的兴起发展,这种宫廷礼乐便慢慢走向衰败。
由于古代生产力和生产条件低下,加上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够,人们无法科学的认识和对待自然界发生的一切事物,他们崇拜天神,尤其信鬼神说,常用巫术来祷告上天。
中国音乐在诞生的时候就与巫蛊神幻混为一谈,并且对人们的影响也很大,古代提倡礼乐治国,礼用来区分等级,乐调和等级不同人之间的关系,以此达到君臣和敬,长幼和顺的目的。
礼和乐只是在特定时期统治者拿来维护统治的工具,私有制产生后,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统治者的私有物。古代人还认为懂得礼的人不一定就懂得乐,但懂得乐的人一定会懂得礼。
礼乐的继承发展
从西周一直到清末,礼乐制度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经历的每个时期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最终的目的和西周一样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礼乐”制度的制定者是周公,很好的维护了礼乐制度的人是孔子,儒家思想讲究仁爱、伦理道德、重视教育和礼教,认为上到君王,吓到黎民百姓都要重视礼教的作用,严格遵守礼数,统治者也只有上好礼,百姓才能遵守,不敢违背。

孔子以伦理仁爱的态度来看待音乐,如果音乐中充满暴力或者与礼不符的内容,则应该遭到摒弃,要尽可能的用善来修饰音乐,孔子将礼乐思想融入教育里面,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古代音乐存在阶级之分,根据等级地位不同划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但是宫廷音乐里面的素材大多都是来自民间,这种收集民间音乐素材的方式也体现了对民间民情的体察,统治者可以从这些民间音乐中了解到民间百姓对自己政绩的看法,达到更好巩固统治的作用。
唐代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音乐种类繁多,统治者讲究’燕乐“,摒弃以前的“雅乐”,但他们依旧对礼乐方面很注重,礼乐在唐代具有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唐代皇帝都十分重视礼乐制度,他们希望通过精心打磨礼乐表演,以此来彰显唐朝的繁荣昌盛。
“大宴仪”出现在宋代,是皇帝祭祀、册封、宴请等重要的礼乐制度,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受文化不同的影响,金、元统治者在对于礼乐制度的管理控制上没有之前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礼乐意识形态领域的松懈,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上促进了民间以通俗文艺存在形式的戏曲发展起来。

宫廷音乐在在宋明时期开始经历衰败,可能是这一时期的统治制度没有遭到人们支持与维护,以至于礼乐制度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不过这也给予了民间音乐在民间蓬勃发展的机会,民间音乐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推崇,先开始兴起于一个地方,慢慢的传遍多个地方,但礼乐制度影响了整个古代封建社会的音乐整体格局,这是不可否认的,它作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与手段,对历史音乐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sxx/86642.html
- 上一篇:今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啥「2022年高考作文题目」
- 下一篇:上尚画室「上尚画室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