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重视文化的国度,自古就有“文章千古事”的说法。在无数文人的引领之下,文章中的各种体裁,都曾经迸发出勃勃生机,唐诗宋词更是文化的丰碑。在此基础上,文章又形成各种各样的规矩,这样符合题材好、内容好、形式好的要求。
比如在文章的各种体裁之中,都很忌讳重复。特别是诗词,因为篇幅不长,就必须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准确的意思。重复的词,不仅会啰嗦,而且还破坏了诗词本身的韵味,大大降低了整体格调和水平。因此,格律诗就有“七禁七避”之说,其中一个就是避免出现相同的字词。
但是,诗词的意义是给予读者美的感受,而不是僵化地禁锢人的激情。避免用词重复,这只是对于初学者的忠告,是避免他们走弯路。其实,对于高手而言,遣词造句可以随心所欲,只要能够带给人美的感受,就无需迂腐地遵照条条框框限制自己。
比如中国诗歌最早的源头《诗经》之中,就有大量重复的句子,它们被反复歌咏,或沧桑悲怆,或兴奋激动,表达了作者和读者难以平复的心情。后来,诗词中还出现了专门的叠字诗、叠字词,比如李白在《秋浦歌》中,就曾写道: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但是,运用叠字最为出名的,还是女词人李清照。她以女性独有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在多首易安词中将叠词运用地出神入化。其中这首《声声慢》中的开头一句便惊艳了世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一句中,竟然连用了七组叠词,将作者落寞心态尽显无余,令人拍案叫绝。但是,它有个弊端,那就是如果在别的作品中反复使用,哪怕是李清照本人,也会感觉是东施效颦。因此,这种单纯的叠字词出名的也就这一首。不是别人写不出来,而是写出来之后,矫揉造作的痕迹太过明显。
因此,后世文人转而创造其它的叠字使用方式,其中清朝人吴承勋所作的《鬓云松令?叠字词》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掩纹纱,开宝鼎。一树梧桐,一树梧桐影。
络纬啼烟秋欲暝。翠玉楼前,翠玉楼前井。
风衾寒,鸳帐冷。好梦无端,好梦无端醒。
离别团圆今夜并。愁依阑干,愁依阑干等。
这首词写得极为精彩,它的叠字在于将每一行的最后两短语部分重复,并在最后一句增加一个字,或递进或转折,让人产生了更为奇绝的感受。作为一首闺怨词,它使用这种特殊的叠字,展现出词中女子的哀怨情仇。
上阙是傍晚时分,女子在眼巴巴地张望,看到一树梧桐,却也只有一树梧桐的孤影。她守候在萧索的风景中,独自坐在自家的翠玉楼前,也只能对着翠云楼井发呆。
下阙更是这首词的精华,此时已经是夜晚,在冷风凄凉的夜色中,女子的心更是凉意十足,她的好梦来得毫无征兆,去得也毫无征兆。这个好梦显然是与丈夫的相会,然而相聚离别,都在一夕之间,她还是只能像以往一样,独自凭栏,独自凭栏苦等。
这首词的作者吴承勋,名气极小,如果现在在网上搜索,查询的结果都是现代人名。但是,他却呕心沥血,为我们奉献了这首精彩绝伦之作,人们对它的赞誉,甚至不少于李清照的易安词。能有如此千古不朽的词作存世,想必对于作者来说,自己名气如何,也并不重要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sxx/64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