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1) 自拟题目;(2) 不少于800字。
葆赤子心 成孤勇者
一个仰起的面孔,黑暗中的瞳仁似乎有一些银色的光斑,那是映在其中的变形的星空。排险者说:“这个原始人仰望星空的时间超过了预警阈值,已对宇宙表现出了充分的好奇,而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存在时,距他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就只有一步之遥了。于是,创世级的地球文明就此出现。”
这是刘慈欣在《朝闻道》中写的一个场景。原始社会,正是人类文明的幼年时期,原始人对星空的疑问就此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端。果真如此么?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喜欢发问,是我们求索本能的外显,也是我们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我们都有一个“十万个为什么”的时期,而正是在这些脑洞大开的发问里,文明结出一片片璀璨晶片: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万千感慨;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学追问;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终极思考。听听曹操、张若虚和苏东坡的这些疑问,想想“建安风骨”“孤篇压全唐”等风采,我们就知道,问,学之始也。永葆赤子之心,从喜欢发问到思考问题,我们的智慧之门就慢慢打开了。
而从思考问题到解决问题,依然需要我们以赤子之心来不断发问。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的重要性得以凸显。无论是向老师学习,还是向社会学习,抑或是读书自学,都需要我们不断发问、不断质疑。老师受限于个人知识,社会更关注世俗生活,书籍无法跟随时空变化。这些学习对象,各有优劣,需要我们去质疑、去甄别。随着我们在“有疑而学”和“学则须疑”的螺旋发展中逐渐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就慢慢成型,那么,最后结论的出现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结论得出之后,是否就意味着文明大功告成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限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我们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有失偏颇的。如果我们过分看重这结论,而以专家自居,于个人而言,那就会志得意满、抱残守缺,从而进入“好为人师”的油腻状态;于国家而言,那就会固步自封、陷入停滞,最后被淘汰、被毁灭。其二是所有的结论都有时间、空间或其他条件限制。世易时移,沧海桑田之后,再一味满足于我们得出的结论,刻舟求剑,难免会闹出“拿明朝的尚方宝剑斩清朝的官”一类的笑话。牛顿三大定律在接近光速或者光速的条件下也可能不成立,遑论其他?
刘禹锡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学习是淘金,结论即如金,但是这金成色几何,还有无精炼的可能,都依然需要我们去发掘、去精进。即使到科技发达的今天,也不过是99.9%的千足金,焉能志得意满、止步不前?
既然我们不能一味看重结论,那么,结论之后,我们该怎么办?葆赤子心,继续追问;做践行者,继续结论;成孤勇者,继续前行。如是,于自身而言,终身学习,此生不油腻;于人类而言,文明才可能得以向更高阶的文明迈进。
所以刘慈欣在《朝闻道》里又接着写道,(外星文明的代言人)排险者接着说:“如果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你们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
是的,结论诚可贵,追问价更高,永葆赤子心,孤勇向明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sxx/51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