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的核心思想皆不是原创,本人不屑于窃取他人果实,但也不忍明珠蒙尘,故有此账号。
这一章有三句话,是顺着上一章“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来,上一章讲的是君子如何谋道的最高原则:不同、不相,这一章是具体化的表述。
类,种类、归类,而无类,就是不要归类,即不相。这里的难点就是这个“教”,它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教以学为斆,同效。教,从爻从子从攴(pu),上所施、下所效也。在本章,这个“教”不仅仅指的是老师所施,学生所效,而是国家层面的教化、政教、教令、教育、政令、法令、宗旨、学说和宗教等整个上层建筑。孔子先是站在国家的层面给出了君子谋道的手段,就是对整个上层建筑进行“不相”。
如何理解?
法令、政令、教化这些既是基础也是国家进步富强的关键,行“圣人之道”的君子站在国家层面谋道,就要出台法律、政令、教令对社会中的“相”予以“不相之”。举一个例子,前段时间各种选秀、娱乐节目、明星天价片酬层出不穷,许多青少年趋之若鹜,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就要“不相”,通过弘扬正能量、封杀、限薪令等手段把这种三观不正的追星、造星的狂热氛围之相给去掉,这样做当然会得罪人,得罪那些喜欢明星的粉丝和靠着明星吃饭的人,但是难道因为得罪人就要把国家的舆论导向让给这些你讨厌的和讨厌你的人?“圣人之道”在国家上层建筑领域,就是通过各种法令、政令、教化等手段对种种“相”予以不相,从而达到和而不同的局面,最后乃至大同。(大同的具体解释在这里)
上一句孔子从国家层面说明了不相之谋,即有教无类。下一句,孔子又针对个人给出了不相之谋。
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耻恶衣恶食者”,以吃不好穿不好的人为耻,这就是“相”,当然就“未足与议也!”,如果一个人,立志要行“圣人之道”,却把人分为“好衣好食”、“恶衣恶食”两类人,也就是以贫富划分人,而选择以“恶衣恶食”也就是穷人为耻,远离他们,那这种人谈论的“圣人之道”只是羊头狗肉的勾当。为什么?因为他不能“不相”。前面我说了一类人,他们“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类人虽然不以衣食的贫富来划分人,但是他们是以知识的贫富来划分人,这也是一种“嫌贫爱富之相”,奈何这些自称儒生的人自我感觉良好,披着孔子的皮以当代鸿儒自居,实际却是孔子行“圣人之道”所要坚决打击的。你说可笑不可笑╮(╯▽╰)╭
孔子上一句“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指出了要对“恶衣恶食”和“好衣好食”这两类人进行“不相”,接着又举了一个好的典型,就是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一句是紧接着上一句而来,举的是反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是典型的“恶衣恶食”了,“人不堪其忧”,这里的“人”就是“人不知”的人,就是不能行“圣人之道”的人,他们对这种情况不能忍受,但“回”,颜回,孔子最出名的学生,也是孔子心目中立志行“圣人之道”的一个典型,他“不改其乐”,孔子因此给“贤哉,回也!”的赞誉,而且是一句话前后两次。为什么?因此颜回能“不相”,是真正立志行“圣人之道”。必须强调的是,颜回这个“安贫乐道”的典型,并不是故意去“贫”,并不是故意要“恶衣恶食”,也不是如某个历史时期里有的所谓“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或者如某些宗教所教唆的故意去苦行,这些都是严重地“相”了,这些都是和君子谋“圣人之道”所必须坚持的“不相”原则背道而驰的。
我在第六章说了,只有颜回才是真正继承了孔子的真精神,这里只是第一个例子,后面还有。《论语》作为中文第一书,是由后世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它被编纂出来的时候就夹杂着太多太多的功利和阴谋,没有什么比思想上的控制更能保持封建统治政权的稳定,而恰好,孔子所传授的东西貌似“通俗易懂”,容易推广,易于控制,利于包装;又恰好,作为唯一继承孔子真精神的颜回又早死了;又恰好,孔子的其他弟子既是烂泥又想被扶上墙从而流芳百世,所以被包装过的《论语》在统治阶级暗中煽风点火下,再由孔子的这些不成器的弟子大力宣传,终于把儒家推上了神坛,然后收割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精气神。
有读者肯定会疑问,标准答案中的“有教无类”也解释得通啊,我为什么要相信你的解释?难道我不相信标准答案而去相信你这个头条文章?
首先我赞成这个观点,因为你选择哪一种解释是与你个人的经历和立场相关的。你赞成我或者反对我皆非我所愿,我只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引发读者自己的思考,你思考了,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未完待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sxx/50740.html
- 上一篇:江苏省考成绩「江苏省人事考试网」
- 下一篇:短歌行翻译「曹操的短歌行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