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雨连江夜入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01
“寒雨入夜吴,素明送客。”迷蒙寒冷的夜雨笼罩着吴(今三国孙吴故里南京)的江面天空,编织成一张无尽的雨网。在这样一个雨夜,诗人王昌龄和好友辛渐在润州(今镇江)江边的芙蓉楼喝酒。阁楼外飘动的秋雨带着无尽的寒意改变了天地的颜色,也改变了诗人的心境。两个知心朋友在江宁相遇,相遇的幸福不得不在润州后结束,迎接他们的是久别重逢。是雨阻碍了他们的相聚,也是阻碍无数恋人相聚的罪魁祸首,尤其是秋天。
王长龄没有过多的描述秋雨。他只是把自己的听觉、视觉、想象归纳成一系列的雨,用大量的淡墨染满一纸烟雨,用这种雨来表达自己与辛渐行渐远时的伤感。如今,王长龄已死,窗外的雨却没有老去,王长龄的惆怅也没有消散。时间在过去重新开始,情绪在特定的季节被复制。于是,连江的冷雨又一次侵袭了沿江地区,秋意在雨中越来越浓。
在王昌龄的笔下,雨是冷的。冷雨,从情感上来说,我觉得只有秋天才会出现。事实上,寒雨只有在江淮流域乃至江南地区的秋季才会出现很长一段时间。春雨是不可能冷很久的。尽管春寒料峭,但地球的变暖趋势会让偶尔落下的春雨变热。夏天的雨就不用说了,很奇怪阳气盛的季节会有这么长时间的冷雨;冬天(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的气候意义上,冬天大致在“小雪”前后)是最冷的时候,但是冬天你不容易发现。只有秋天,雨才能真正带来久违的冷字。
初秋,经过春夏的积淀,天空和大地为大大小小的绿色生命注入了全部的能量。各种生物的身体随着能量的积累逐渐变得饱满。当能量积累到一个极限的时候,衰落就悄然而至。太阳升起,月亮落下。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往相反的方向转。没有人能改变这个自然规律。极度温暖后会逐渐变凉,然后转冷。深秋时节,覆盖田野的雨水会带来一丝寒意。
深秋,北风刚起,一年的最后一场雨,会下近一周甚至更久。公元219年7月至9月,襄樊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国的大事。关羽趁着秋雨连绵,筑起堤坝,淹没了曹魏数万大军。巧合的是,公元230年7月至9月,曹魏转攻,甄攻打蜀。曹魏大军40余万,因蜀国行军时秋雨连绵30余天,无法前进,直到撤军,蜀军没有浪费一兵一卒。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蜀汉的指挥官很好地利用了秋雨,结果也对蜀军有利。关羽水淹七军,大败于禁,杀庞德;诸葛亮只派王平等人带领少量士兵防守曹真的40万大军。冷雨之下,对寒冷毫无准备的人总会感到寒冷,怯懦也随之而来。人类在大自然面前还是那么渺小。尽管有各种防雨工具,但连绵不绝的雨水似乎要打散所有的幻想和勇气。王长龄、辛渐改不了凄风苦雨的阻隔,几十万大军也敌不过连绵秋雨带来的浑秋寒意。
中国人自古遵循的信仰,敬畏天命,在秋雨的阴影下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在秋天,当我们遇到连续的雨天时,我们怯懦地害怕天空。
02
当我们害怕的时候,我们会更加谨慎对待生活和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怀着敬畏之心,我们会更加用心的对待生活,对生活中身边所有的美好和悲伤,都给予体谅和包容。风和雨是一岁中最常见的。
对于风雨,我写的更多的是雨。我写雨,春天,夏天和秋天。翻开古今文人的名篇名句,我们会发现“雨”这个意象是文人反复吟诵的意象。从《诗经》开始的先秦时期到网文叠加的信息时代,学者们的诵经求雨从未停止。咏雨这一文学事件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学史。这不禁让人产生这样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学者们对雨的意象趋之若鹜?在我看来,可能有几个原因。
第一,雨是有形状的,它的形状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变化。大到珍珠玉石,小到细丝,都可以不停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好可以适应作家的联想和想象。
第二,雨是有温度的,雨的温度因时而异。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最容易感受到温度的变化,而雨水则能直接让人感受到温度的升降。
第三,雨有声音。雨声来自于雨水与一切自然事物的接触,听雨声就是听万物的声音。
第四,雨是有颜色的,因为它的透明度极高,所以落在上面的东西会反射出某种东西的原色。透过雨,我们会把世间万物的背景看得更明亮。
第五,雨有味道。雨的味道不仅仅是雨从云中落下时混合的空气的味道,还有雨水包裹其他有气味的物体的味道。雨中无数的气味会丰富我们的鼻腔体验,刺激我们敏感的味蕾。另外,雨有重量和速度,可以让人意识到动与静的区别。
总之,一场雨能唤起人们的感官。当所有的感官都被调动起来,诗歌就产生了。有了诗,文人怎能不趋雨?
雨是很有诗意的自然意象,秋雨是各种雨里最有诗意的。秋天,因为它包裹着春夏的能量,同时引导着冬天的冷漠,给人最丰富的感官刺激。秉承秋天的习惯,秋雨有着超越春雨和夏雨的资本。秋雨的形状、温度、声音、颜色和味道在整个秋天都在变化,甚至秋雨落下的速度和撞击地球的力度也在变化。秋雨的这些特点你只能一个个说出来,因为太丰富太鲜明,不能省略。当我们在秋天遇到秋雨,我们只能享受秋雨,陪伴秋雨。比如初秋,太阳还在燃烧的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到秋雨的逐渐柔和,愉快地吃一个西瓜。中秋,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听着秋虫在微寒的雨中鸣叫,想起远方的亲人;在北风骤起的深秋,打一把伞或披一件雨衣,看漫山红遍,听落叶沙沙;甚至,在一个个阴雨连绵的日子里,我们可以骑着毛驴,和陆游一起在蜀道上跋涉,也可以下到江南,奔到东海,去看古剑和刀光剑影,领略子孙的千古风流,最后感叹中国的悠久历史。你认为还有什么比秋雨更有诗意?
秋天是诗人的秋天,秋雨是秋天的诗人。
03
历代的诗句里,吟咏秋雨的诗太多了,因为秋雨够丰富,够资本。因为秋天离冬天太近,所以这些诗句在冬天往往会有些冷。秋雨中的一点寒意,是全世界诗人的共同理解。每首秋雨诗总会带点寒意。所以我们在读秋雨诗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失落的身影和孤独的灵魂。当然,悲伤的心情永远不可能被喜欢很久。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还是希望有很多欢乐和温暖。
贺铸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潘岳的《悼亡》、元稹的《遣悲怀》、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被传为不朽的悼念名作。在“《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一词的末尾,他写道:“你若躺在空床上,听着南窗的雨声,夜里谁来点灯补衣裳?”深秋的一个晚上,天空又开始下毛毛雨了。他住在朱安眠的旧居,与亡妻同住。他听着雨滴打在窗棂上的声音,心里安静得可以看到自己的心跳。他听着秋雨,望着空床,思绪徘徊。爱人补衣服的场景突然又出现在眼前。我们说他一定非常痛苦。但是,这种巨大的痛苦中,一定隐藏着温暖和喜悦。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贺铸妻子在世时的场景:无数个下着秋雨的夜晚,诗人一边剪着鼻烟一边讲着故事,温柔地享受着与妻子的宁静时刻;他的妻子一定小声听了他的故事,小心翼翼地缝补衣服,为他的旅行做了充分的准备。
你想,什么叫浪漫,什么叫爱情,什么叫爱情,就是在雨夜做缝补衣服之类的事情。所以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李商隐的“何必剪西窗烛,却谈晚雨”。同样的秋,同样的夜,同样的雨,天地隐藏了其他的一切,只把你最珍惜最难忘的美呈现在你的眼前,让你不得不静静的思考。回忆那次见面的巨大喜悦和温暖,回忆过去所有的期待和成功。虽然想起来会难过,会孤独,但是回想起来,不会忘记过去,不会忘记美好。
04
李商隐在给崔永崔州兄弟的一封信中写道:“晚霜飞逝,枯荷听雨。”。那还是一个秋夜,李商隐住在一户人家。晚上,当他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时,他是如此的专注以至于没有注意到天气的变化。他站在院子里,细雨纷纷落在他身上。其他的雨滴一层一层地落在枯萎的荷花上,发出一阵阵错落有致的响声。直到那时,诗人才发现下雨了。他看着雨滴溅落在枯萎的荷花上的美丽模样,听着雨声和残荷互相安慰的声音,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枯萎的荷花给人一种腐朽衰败的感觉,没有“留下来”的价值。而我,一个彻夜不眠思念朋友的人,听着秋雨的清韵,稍稍解除了我的相思和寂寞,于是庆幸枯莲留长低。不消失的生命残渣,蕴含着一种意外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不仅仅是凄婉的雨声。这就是朋友的方式。如果感情很深,虽然相隔千里,却近在眼前。哪怕只是秋雨拥抱残荷的声音。
秋雨的魅力再次在这里显现。你想,没有这样的秋雨,没有这样的寒夜,喧闹的欢乐怎么能让人想起千里之外的故人?如果身边有太多的浮华,如何才能静下心来面对自己,面对一个真实而深刻的情感世界?所以,我们要爱上秋雨,感恩秋雨。在秋天,我们应该充满期待,秋雨会更正常地到来。
当然,我们都知道,我们希望秋雨正常到来不是为了长久地经历孤独、苍凉和悲伤。我们希望秋雨能正常到来。说到底,还是希望在秋雨来临之前过得开心。不管秋雨来来往往,悲喜交加,都是为了让人生更圆满。也许这就是秋雨带给我们最大的恩惠。
天亮了,秋天已经过去了。著名诗人王昌龄送别朋友时说:“玉壶里有块冰”,以此安慰朋友。平凡,我们会不会在这个无雨的初冬,怀念绵绵秋雨,爱上这个端庄寂静的冬天?
作者
姜堰区叶店初级中学教师黄龙宝。生于泰州小城,那里名人众多,“儒教兴盛,淮南以人缘著称”。把头发和脚泡在密密的河网里,吹过江南柔和温暖的风,踏过江北的黄泥。听雨,读风,观日月,品诗词,在历史中穿越时空,领略诗词的魅力。岁月无限美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sxx/29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