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的核心是什么??西迁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
奋斗百年,起航新征程。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本质是听党指挥,与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
3354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在Xi交通大学指出
历史铸就辉煌,精神不朽。60多年前,交大师生响应党的号召,从黄浦江畔迁居渭河,铸就了坚定而雄辩的西迁精神,彰显了党领导下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精神追求和使命担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的党建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今年9月29日,西迁精神被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第一个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西进精神,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教育和科技战线的爱国主义和拼搏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西进精神的历史形成
是精神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发展。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望西迁的艰辛历程和扎根西部、开拓创新的壮丽画卷,西迁的爱国主义精神映照人心。
西进是党中央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政治和社会趋于稳定,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156个建设项目中,陕西有24个。1952年院系调整后,整个西北只有咸阳一所工学院。建设西部高水平工业大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尤为重要。在西迁的通知中,高教部指出“根据中央的指示,高等教育的建设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划”。西进的战略意义决定了西进精神的高度。
西迁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1955年3月30日,高教部党组根据中央政策提出并上报国务院《关于沿海城市高等学校一九五五年基本建设任务处理方案的报告》,7月21日,高教部发布《关于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通知》。在交大党委的领导下,迁校工作如火如荼。1956年8月,6000多名师生员工持印有“进军科学,建设西北”的粉红色乘车证,奔赴黄土地。当年9月10日,第一届西迁学生开学典礼在Xi安如期举行,没有耽误一节课,也没有影响一项实验。西迁教授吕烈英回忆说:“1956年8月10日,有几千名师生、职工及其家属要上车,几百人送行。”1956年底,交大在册的767名教师中,有537人迁到Xi安,占全部教师的70%。学生的积极性很高。1954级和1955级有2291名学生迁到Xi安,占两个年级学生总数的81%。今天,千千万万人西进的雄壮交响曲仍在梁上回荡,西进精神在这里积淀形成
西迁是历史,永恒是精神。我们西迁的时候,交大校园里流传着三个感人的口号。“党的决定就是我们的行动”“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就收拾行李去哪里”“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情,哪里就是家”。2019年,“西迁移民”爱国斗争先进集体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颂词描述道:“你是铺路石,在岁月的最深处闪耀着金子般的光芒;你们是螺丝钉,像共和国光环中的钻石一样旋转。”这些话形象地表现了西迁人与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选择、思想境界和行动风格。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在西方人这个群体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为重、以世界为重的知识分子,如电工钟兆林、热技术学家陈大钊、数学家张虹、物理学家赵福信、电磁学家黄锡纯等。作为学校搬迁的牵头人之一,热能工程专家陈大燮放弃了上海的房产和优越的居住环境,凯夫人义无反顾地第一批赴安参与建校工作。去世前,他将毕生积蓄全部捐给学校,设立奖学金。“中国电机之父”钟兆林搬到学校时已经50多岁了。当时总理考虑到钟先生年事已高,爱人常年卧病在床,不必去安。但他坚持克服困难,安顿好家庭,独自随学校西迁。他经常教导学生理解西迁的意义。在他去世之前,他告诉他的孩子们把骨灰放在他奉献了一生的黄土地上。
西进精神的本质是听从党的指挥。听党指挥,跟党走,就是最大的爱国。感动西方人听党指挥、跟党走的根本在于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这也是知识分子的最高价值标准。总结西迁的成功经验,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它贯穿于党中央、地方党委、交大党委、学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工作之中,贯穿于西迁的全过程。听党中央决策部署,就是把握根本方向。交大西进报道前后,被多位中央领导审阅。最后由毛主席批示发给全党,周总理亲自指挥交大西进运动。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交大党委、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跟”党是根本保证。在西迁之际,时任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的彭决定率先搬迁到该校。他一开始就明确表示:“我们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职能应该如何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当时17个党委成员中有16个搬到了Xi安。基层党组织发展壮大,在西迁建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召开第一次党代会时,全校设立了7个党总支,党员499人。到1960年,党员总数已达1438人,有10个党总支。地方党委的大力支持是重要支撑。上海市委和Xi市委都强调,“交大西迁是国家大局的需要”,“国家决定交大迁至Xi安是有远见的”。
爱国与听党的话是统一的。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是坚持爱国主义、爱党和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与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种同频、与时俱进的共鸣,也展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西迁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新时代新西迁人的精神坐标。学校西迁时不到20岁的学生陶文铨,在Xi交大这片沃土上,已经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一位国家级支教教师。如今他已年过八旬,仍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他说:“我年轻的时候搬到了西部,学校和很多老师的培养让我受益匪浅。现在,在八十年代,我们又有一次能源测试,我和我的团队将为国家尽快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做出努力。”林2019级博士研究生,在读博士期间积极参与陕西农村扶贫工作,作为“西迁”爱国斗争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走进人民大会堂。毕业后,林选择成为广西,主动应聘到那卜镇石峁村担任第一书记,积极带领全村脱贫致富。
西进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时代。经过岁月的冲刷、洗涤和沉淀,西迁精神不但没有褪色,反而在新时代越来越新,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弘扬新时代西进精神,是加强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需要。西迁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学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彭康同志总结了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两条经验,一条是党的领导,一条是师资队伍建设。新时期,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全过程各方面,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是高校党委的首要原则。学校党委要深刻理解“两个建立”,立足“两个大局”,胸怀“大国担当”,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四个服务”、“四个导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政治理解和政治执行力,做到政风过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高“带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把精神动力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构建基础更加牢固、融合更加深入、开放合作更加广泛、贡献水平更加突出的人才战略。
新时期弘扬西进精神是落实立德庶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满足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培养人才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德育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负责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自西迁以来,学校延续了高起点、厚基础、严要求、重实践的特色,一大批优秀校友在
新时期弘扬西进精神,是推进民族科技自主自强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西迁以来,交大人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在国内外科研领域创造了100多个“第一”,包括成立中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一个汽轮机、汽车制造、制冷低温和压缩机专业、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处理芯片、第一个国际上提出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等。新时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关键技术是来不来,买不来,求不来。学校要坚决承担国家战略科技实力的重任,立足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建立“四科一结合”研究中心,加强校企联合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出大成果,立大贡献,帮助国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
新时期弘扬西进精神,是服务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陕西科教资源丰富,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努力引领全国创新驱动发展。西迁后,学校全力为国家建设培养工业化人才。前10年,学校培养了1万多名毕业生,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53年的总和。60年来,学校培养各类人才近3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留在中西部地区,创造科研成果3万多项,其中241项获国家“三项奖”,为国家发展和西部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是学校的重要使命。学校要拓宽视野,创新突破,精细化管理,创新与创新相结合,引领未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融入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秦创源创新驱动平台,充分发挥华西创新港科技作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互动融合,探索教学科研一体化、跨学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攻关的创新模式,在创新中培养创新人才。
(作者3360卢建军,Xi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sxx/21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