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高等教育历经曲折而奋起,不惧改革阵痛而前进,上下求索、砥砺前行,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过百年洗礼,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从数量发展型转向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949年为0.26%
1979年为2.07%
1999年为10.5%
2009年为24.2%
2019年为51.6%
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高等教育曲折崛起,不畏改革之痛,上下求索,构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大众化”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教育发展极其落后,高等教育相当薄弱。1947年,中国只有15万大学生。按照当时全国4.7亿人口计算,每万人口只有3名大学生。到1949年,中国共有高等学校205所,在校生11.7万人,毛入学率为0.26%。1998年,中国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仅4年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阶段。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短短20年,走过了世界其他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道路,实现了规模上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留学方面,1950年,中国留学生只有35人。2019年留学人员总数已达70.3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58.03万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中国已成为亚洲第三大留学目的国。
进入21世纪,中外合作办学和国与国之间文凭、学历、学位认证发展迅速。到2020年,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到2332个,其中本科及以上1230个。在引进国外一流大学来华办学的同时,我国高校也在积极走出去,在国外设立了100多个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境外教育机构和项目,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交流关系。在学历学位互认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国新签11个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共覆盖54个国家和地区。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1953年,当时的高教部提出实行“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工作方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环节。随后,我国以“督导评估”为有力抓手,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1990年,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写了《教学质量》,提出高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此外,在此期间,我国还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以提高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进入21世纪,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对招生、教学、科研、就业、专业设置、教材建设、师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一是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和颁布,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全部12个学科,92个本科专业,587个专业,56000多个专业点。二是专业认证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对等。中国工程教育已加入华府协议,医学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已获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认可。教育部启动一流专业“双万计划”,推进专业认证全覆盖。三是课程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一流课程“双万计划”遴选国家一流本科5118门,综合示范带动高校本科建设。第四,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教育部组织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全国各高校、各专业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大格局。第五,拔尖人才培养进入2.0时代。我国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学、新农科、新文科,在17个基础学科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首批布局104个基地,为国家硬实力提升储备战略人才。六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全面展开。
“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内涵式发展步伐加快。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中国教育可以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个信心,开阔眼界,博采众长,扎扎实实做好语文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引领和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动与国家战略对接。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高校中有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聚集了全国6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高校院士占全国院士总数的40%以上,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80%以上。此外,高校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不断提升。2016-2019年,高校服务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总额超过2100亿元。2019年,全国高校签订技术转移合同1.3万份,比2016年增长45.1%;合同总额67.5亿元,较2016年增长34.3%。“十三五”期间,高校科研支持培养硕士研究生280万人,博士研究生30万人。
“双一流”建设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党和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国家战略。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清华大学时也强调了这一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sxx/18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