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
作者简介:袁讲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全面实施教育治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施有效的教育治理,必须认清新时期我国教育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
新时代我国教育治理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转变,从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面对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的重大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教育的冲击以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需要,我国教育治理面临着新时代的诸多新任务和新要求。
第一,如何更好地调动基层积极性,鼓励师生充分参与教育治理。在社会治理模式由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转变的过程中,学校等社会组织的能力明显不足,难以有效履行政府转移的权力;教师、学生和家庭有序参与教育治理的动力不足;对政策执行,特别是最小单位参与教育决策重视不够;第三方评估机构往往成为政府机构的附属物,教育管理的局外人,学校发展的旁观者,社会参与的自由方。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专业社会组织、师生、家庭等多元化治理主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仍然停留在政府单一的管理模式下,主体的参与意识和主体间的互动合作精神尚未完全形成,自主的集体行动和相应的环境氛围仍然不足。
二是如何处理教育治理中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在社会治理模式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强调社会协同治理转变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管制型政府的角色、理念和行政文化,仍然在具体的微观领域采取行政管理方式。管理重叠、政校不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作为教育治理主导者的角色和身份转换尚未真正完成。缺乏正规的机制和系统来促进教育中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合作甚至制衡;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目标相互割裂,难以满足“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领域协同育人的要求。学校和老师承担了太多教育教学之外的任务,家庭的教育力量还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认可和运用。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现有的社会规则和制度中,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权利、义务和责任分配不够明确,管理边界不够清晰。需要建立激发和保护社会组织公益教育情感的制度;缺乏权利清单治理制度,特别是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需要建立。
第三,“双减”背景下如何完善学校内部治理。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做好“加法”、如何扩大产能、如何提高质量、如何增加效益等问题亟待解决。同时,如何保护教师的权益也是一个
第四,如何管理校外教育和网络教育。在从线下教育向线上线下教育融合转变的大趋势下,学科培训机构在“商改非”后需要进一步规范经营;“双减”实施后,学科辅导需要进一步规范;对转入地下的隐形变异学科的培养必须严惩;艺术培训需要更有效的规范指导;“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的监管和治理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面对校外教育和网络教育的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针对性的教育行政执法体制和依法治教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对校外教育、网络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功能的认识不够清晰和准确;治理措施缺乏针对性;而治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第五,如何有效解决教育评价问题。在国家实施教育评价制度改革,明确要求“破五唯”的背景下,唯成绩、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疾在学校、社会乃至一些政府部门依然有市场;评价主体单一,缺乏政府、专业机构、家庭、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学校、学生、教师、家长乃至政府部门仍存在过度追求排名、分数等短视行为,存在务实、功利倾向。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中缺乏科学的德育和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尚未形成德、智、体、美、劳综合评价体系,教师科学评价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追求的教育评价的结果取向仍然占主导地位;功利主义和竞争至上的价值观没有被打破。
第六,如何提高教育综合管理水平。在全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教育供需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就业困难和人才短缺并存;政府部门越位、缺位、错位、不到位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政府机关和教育部门对学生信息和教育统计数据的使用不规范;青、中、老年儿童道德教育的联系不够紧密;教育实践中德智体美劳分离现象较为突出;弱势群体在利用新兴教育技术获得高质量数字教育方面仍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合作机制不健全,政府与学校在学生信息和教育统计数据使用中的权责和边界比较模糊,规范区块链实现教育数据共享和建立人才信息电子档案的负面清单制度尚属空白,不良教育舆情事件的防范机制不完善,以及"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中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有待不断加强。
中科院合肥物质所研究员黄睿(左一)在安徽合肥六安路小学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葛传红摄/光明图片
2022年3月3日,淮阴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们在缤纷芬芳的校园里学习。赵摄/光明图片
有效实施教育治理的关键在于治理制度现代化
教育治理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针对教育治理中的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问题,需要摒弃线性思维,避免零敲碎打的改革倾向,将线性治理转变为综合治理。要抓住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
一是坚持把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放在首位,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我们要全面总结和继承百年来党管教育的基本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抓住思想领导、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大中小学“五育”衔接的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党在民办教育领域的领导,以及数字经济环境下的新技术新媒体新治理问题,从而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 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引领教育治理主体构建与教育治理相适应的认知、文化和环境氛围,建立健全教育综合治理体系。
第二,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充分发挥法治的作用。搞好教育治理,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教育法和中国特色教育制度。根据新技术对教育法律、政策和管理的影响,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教育立法研究,特别是关于终身学习、入学考试、学校安全、教材管理、教育评价、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立法研究。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加强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自主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明确学校内部治理各主体的权利和责任,维护教师权益和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的权利和责任。尽快出台“双减”后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在线教育管理、中小学幼教一体化发展等法规,规范“商改非”后的学科培训机构,坚决查处转入地下的隐形变异学科培训,加强艺术培训机构审核。建立健全完备、科学、规范、有效、适应执政能力要求的教育法律和教育体系。
第三,建立多元主体间的有效互动、合作和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协调和公众参与治理的社会基础作用。树立教育治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由人民检验”的理念,建立保障多元化主体参与教育治理的体制和机制。做好非行政权力有效参与教育治理的具体制度安排。理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关系,及时转变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教育治理中的身份和角色,增强基层学校等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能力,鼓励和支持坚持公益性的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深度参与教育治理。尤其是在“双减”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建立正式的制度来保证学校的质量和效率。建立权责明确、高效联动、上下联动、运转灵活的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和监督机制,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办学、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体系。
第四,全面提高各级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政府机制的主导作用。教育要高度重视干部教育。根据“十四五”规划中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应全面实施系统治理
五是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探索建立教育治理新体系,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支撑作用。现代科技变革,特别是新一轮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教育模式、形式、内容和学习方式。要加强教育新模式的研究探索,发挥新技术新媒体优势,构建“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促进教育公平;探索新的办学形式和新的办学体制,改革和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借助新技术,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机制,采取措施提高教师评价质量;面向学生全面发展,在全面培养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新技术支撑下适应数字经济和网络社会发展的教育治理体系,加快构建与互联网教育、物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区块链教育相适应的新型治理模式和体系。
《光明日报》(2022年4月12日第1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sxx/15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