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杰森
从2015年开始,清华大学的新生将收到“入学三件套”:一份录取通知书、一封校长来信和一本书。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每年都会给新生推荐一本书,并指导他们在入学前的暑假读完。2019年7月9日,清华大学2019年第一张录取通知书发出,同时发出的还有清华校长邱勇赠送的《万古江河》的礼品册。清华校长在给新生的信中提到,《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杰作,视野开阔,见解独到。“作者许倬云老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书中,他用平实流畅的语言讲述了中国文化的成长与发展。字里行间既有宏大的历史脉络,也有对日常生活的精妙描写,让读者在回顾几千年历史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从
许倬云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大师。他对西周、春秋战国历史和汉代社会史的研究堪称“天下无双”。事实上,他开中西、观古今的通史研究影响更广,对文化和中国人始终怀有深深的温情和敬意。《万古江河》和许倬云的另外两部作品《说中国》 《中国文化的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三部曲”,是中国文化、中国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杰作。
在世界文明存在和变化的激烈浪潮中,中国如何管理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文化?中国从哪里来,中国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关注和分析的重点。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中国文化的故事和中国人多彩生动的成长历程,相当于为今天的中国人写了一部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做了一部传记。
值得注意的是,在《万古江河》中,许倬云谈到了中国文化的扩张,而不是使用武力。“我一向不喜欢谈论武术,因为我是在战争中长大的。战争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我知道血是什么。我不谈武侠,不谈开疆拓土,只谈文化圈的拓展。”
在该书中,许倬云重点阐述了“中国”这一概念的演变。比如“中国”从“中原”开始,中原成为中国,中原的中国逐渐扩大为中国的中国,等等。许倬云喜欢看中国的考古遗址和别人不看的碎瓦。“一个瓷砖可以告诉你很多东西,告诉你‘中原’不是一天形成的,也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在古代的许多地方,不同的人发展了他们不同的生活方式。没有人是“上”、“下”、“中”或“外”。地球是圆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是中心。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向,自己的生活方式。”然后,他解释道,“这些古老的地方文化是如何融合的?”
找到许倬云历史上一条非常重要的线,大概相当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时间。当时东北的红山文化早于庙底沟文化,是一个有玉雕、寺庙、大墓、聚落等不同层次、大规模的文明。杭州附近的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也有好的玉雕工具,大的土台,好的木屋和大米。湖北石家河有一系列城市,每一个都比庙底沟漂亮。而山东大汶口,甚至可能还有文字,因为还剩下几个字,不是普通的符号,是文字。许倬云说,“你看,周围那么多伟大的文明,几乎都在公元前两千年崩溃了。为什么?我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但是还没想明白。是气候的原因吗?人口压力?过度浪费?有可能。”
在其他文明崩溃之后,“庙底沟二期”文明站了起来。许倬云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起源。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其他更早的文明,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了,还有很多很多。但是庙底沟文明是核心。考古学家称之为“夏文化”。许倬云认为夏文化应该是“夏”。“文献中夏朝是夏,即多个夏,而不只是一个夏。”在许倬云看来,山西郓城庙底沟文化和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愿意采纳外地的东西,所以就有了东南西北西北的特点。“我认为这是中国文化的起源。虽然没有很大的成就,但也愿意接受和吸收。这种动力,这种特性,使它能够成为一个强大的核心,有了核心,它才会慢慢成长。每一种文化在扩张的时候,都是“给予和索取”。我们没有“把它给出去”的意思,也没有“把它收进来”的意思。那是慷慨和开放的。是的,我会去上学的,思琪。在这种状态下,中国成长缓慢。
许倬云提醒读者,在每个阶段,中国都必须面对其他民族和他们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和交流,它终于改变了自己的“自我”和周边民族的文化,甚至与他人融合,形成了新的“自我”。
【如有新闻线索,请向我们举报。一旦被采纳,将会有奖励。举报微信关注:ihxdsb,举报QQ: 3386405712】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sxx/1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