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品诗书,品诗词,传播经典,分享美好,启迪心灵!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轰动了整个京师。此时的李清照,方年少。
少年时的李清照,是幸运的。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的父亲,一代大学者李格非,不但自己学问好,同时能够超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观念,使女儿受到最好的教育。
优雅的生活环境,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年少时就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
李清照18岁时,与21岁的赵明诚结婚,此时的李清照更加幸运。赵父是朝廷大官,然,结婚后,她不用像封建礼教家庭那样相夫教子,孝敬公婆。
而是,在丈夫家中,得到了像在自己家中同样的鼓励与待遇,使得她的文学成长空间非常之大。
新婚燕尔,卿卿我我之甜蜜,丈夫虽家庭富有,但却不依赖家中。
结婚时赵明诚还在太学读书,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当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
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然而,好景不长。
朝廷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
于是,这首《一剪梅》诞生了。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云中谁寄锦书来”则明写别后的想念。
此时,李清照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然而怅望云天,偏偏勾起相思之情。
遥想结婚时,丈夫并没有钱,做太学生时当掉衣服给她买书,买果实。
遥想夫妇二人在喝酒或品茶时的比赛:某某事件,在哪部书第几卷第几页之斗酒、斗茶的夫妻卿卿我我的场面。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昼还是深夜,无论是在船上还是楼中,都无法排遣此时李清照的相思别愁。
“花自飘零水自流”,花落水流、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和人生、年华、爱情、离别不言而合。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由己身推想到丈夫,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她自己一个人,而是夫妇二人的相思别愁,足见她们夫妇两心之相印。
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彼此信任之深。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由于夫妇的分别,有了这首堪称史上最经典之初婚少妇相思别愁的千古名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而,于《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可以知道,李清照、赵明诚夫妇两,都把对方当作朋友、当作知己。
也正是李清照和赵明诚这种把对方当朋友、知己的夫妻关系,才让李清照记下丈夫对自己的好,才在分别后,锦书未来,把自己的相思别愁之情,寄托于《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首词,而成为千古名篇。
不管是古代的封建礼教时代,还是现代社会,夫妻关系的定位有时候会非常的困难,所以,夫妻关系出现了种种问题。
读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使我们更珍惜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夫妻关系,她们这种把对方当作朋友、知己,才是真正意义上婚姻的真谛吧。
(完)
关注@品诗书,品诗词,分享诗词,启迪美好,撼动心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ixun/94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