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义乌工商学院(全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副院长庞海松的一段视频在网上引发了人们对于关于教育问题的热议。
在视频中,他说,“有一名学生因为他的创业精神未能通过7门课程。他去了最后的学校给他毕业。不仅如此,还推荐了来自浙江省的优秀毕业生。”他还说,“学生可以利用创业的表现申请某些课程免除、免听、甚至免除。”
据了解,这个学生一开始就不是擅长学习的类型,在他的第一年,学院照顾了他的生活费用。
第二年后,他立即就自己的生意支付了学费。在第三年,他在学校附近开设了跨境商品工作室。通过自己的努力,后来在他上学期间每月收入2万到3万美元。
看到这里,知知君已经有点忍不住为院长点赞了,作为创业学院,应该有这样的气魄!可我转念一想,如果不顾基础理论,过分推崇实战第一的导向,真的适用于我们所有的学校教育吗?恐怕不是的。
他的方法,可能只适用于专注于创业的学校,而我们家长、老师如果一味用这样实用性、功利性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可能是弊大于利的。
第一,教育不应该是偏激的误导。
院长这样的举动,无疑相当于教育学生:你们尽管创业去吧,成功了我给你们优秀,给你们荣耀。
这样一来,学生们难免会浮躁,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去学习啊,而一窝蜂的、毫无准备的创业,可能只会让资金打了水漂,毕竟,创业是九死一生的,这个学生成功了并不代表其他人也可以。
院长这么一来,对其他学生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很多一进学校就直接想创业了,那我还来学什么呢,我在实践中自己学习摸索就好了啊。
第二,教育成效的评价不应该是单方面的。
读过中学、大学的都知道,学校、老师要推荐一个学生作为优秀代表,要考虑衡量的条件和标准是很多的,不仅仅单单看实践活动成绩(这里是创业成绩),还有学习成绩、品德因素等等。
优秀名额是有限的,你推荐了他,就无法推荐另一个各方面都很均衡的优秀学生。这个优秀毕业生,不是一个创业的单项奖。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其他同学的感受呢,他们一样优秀,一样的渴望得到认同。
教育,其实还应该思考一下公平性的,对吗?
这就是知知君的一点思考,当然,我们并不能否定这名创业成功的学生是优秀的,他的实战能力是值得学习褒奖的。但如果一味拔高,向全社会推广,就不是十分妥当了。
你认为呢,欢迎关注知知君,和知知君一起讨论交流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ixun/8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