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行简
大学生支教,尤其是短期支教活动的利弊,一直是网上争论不下的焦点,很多人认为这是大学生尽己所能为落后地区的教育献一份力,但也有不少人讽刺这不过是一场作秀,而且还会伤害山区孩子的感情。究竟是真公益还是瞎折腾?俺来也采访了一些在校大学生,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支教中尴尬见证留守儿童的父母离异
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大二的X,目前总共参加了两次支教活动,地点分别在广东揭阳市惠来县和安徽阜阳市临泉县。他觉得网络上那些批判者都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对未知的东西指手画脚,说说而已”。在他看来,“行动永远大于口头的讨论”,与其纸上谈兵,不如自己亲自参加支教体会一下。在支教期间的家访活动中, X深深地体会到了贫困的悲剧与教育的重要性。在他支教的学校里,大部分孩子都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还有好几个孩子的妈妈都远嫁他乡。有一个孩子跟X说,他和自己的妈妈总共只见过两次面,其中一次,还是她来和爸爸离婚。
(X给孩子们准备的小奖品)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大都怕生,也不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但是,也有几个幸运儿是同父母一起长大的,他们的家长往往也受过初中程度的教育——那已经算是受过高等教育了,他们往往大方、开朗许多。在人群中,一眼就可以分辨出他们。
留守儿童缺乏真正的心灵关怀
而X的支教生活,也远远不止教书授课一项活动。“当地的老师一般只是传授知识,很难一对一地去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在他看来,孩子最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陪伴和理解。由于这些孩子大多内向矜持,X经常牺牲课间与周末时间,陪他们玩耍,走进他们的内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
而刚刚结束一场为其七天的支教的M,也有类似的感受。M是北京矿业大学的大二生,作为社团支教队的队长,他早已习惯了网络上各种批评的声音。“我觉得真正去过支教的人是不会这么说的。虽然我们只呆了七天,但是孩子们对我们的感情已经很深。”
(孩子们送给M的手工贺卡)
虽然七天的时间很短,但是他认为支教的意义并不是可以单纯用时间衡量的。“能够对孩子影响多少就多少,尽量能够让我们的知识对他们给予帮助”,是M的支教理念。在课堂上,M会倾向于教给他们山区老师所不能教授的知识,像是人文科普以及趣味的、拓展类的初中高中知识等。看上去,这些知识对于小学生实在太深奥了,很多人会觉得M在故弄玄虚。但事实上,很多小朋友都会在课下跑到讲台前,表达他们的欣喜与期待:“M老师,你讲得太好了,下节课我们会讲什么呀?”
支教一次是很容易,未来呢?
不过,在问到和孩子们是否还保持联系时,X与M都沉默了良久。
M说,在支教结束后的半年内,他和孩子们还有信件往来,后来随着学业渐渐繁忙,这联系也就断了。
而X承认,支教队员的离去,不可避免会给孩子们带来伤感的情绪。他回忆起自己上最后一节课时的场景,X还颇有些感慨:“那群孩子一直不肯让我下课,喊着:‘老师,再多讲一些!’”
(M的支教队与孩子们的合照)
为了避免让孩子们的情绪遭遇过山车,X一直跟队员强调,如果不能百分百肯定,绝对不能轻易跟孩子们许诺会再回来。他认为,如果在支教过程中,注意把握好彼此的距离,就不会如网上所说,“伤害孩子们的感情”了。
大学生支教别想着功利
和前面几位大学生相比,来自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L更像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了。现在正读大三的她,总共参加了四次支教。从大一开始,她就一头扎进了这个活动,全心全意地为它付出心血。
L最初参加支教的动机很纯粹,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在成长道路上受过太多人的帮助,却还没有能力回报他们。她现在参加支教,不过是为了将这份情传递下去。
(队员们前往支教学校)
L的四次支教体验都不尽相同,但她并不认为她们只是去玩玩而已。“我现在依然和支教地小朋友保持联系。其中有几个小朋友,在我刚刚接触他们的时候,他们根本无心向学,是当地学校老师都已经放弃的对象。但他们现在愿意学习,愿意和我分享他们在学校的事,愿意让我了解他们的学习成绩。”
(孩子们亲手制作的,送给L的礼物)
“在现在这个社会,基本上都不缺吃穿了,山村孩子缺的是视野,是引导他们格局的思想,充满热血的大学生正好可以成为他们的方向标,让他们不被原生家庭拘泥。若能引导大学生好好做支教这件事,意义非凡。”她一直坚信,大学生的支教不仅必要,而且还要更大力地发展,因为大学生才是志愿者中最新鲜的血液,他们精力充沛、没有负担,可以动机单纯、全力以赴地去做公益,他们才是继承老一辈的公益事业的核心力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hengce/89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