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服只能一次性使用?能不能多次使用?东华大学有支材料“国家队”,他们攻破国际公认的高难度技术壁垒,制备出有限次使用的医用防护服。
“要做就做国内没有的。”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这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瞄准重点领域,潜心做科研,攀向一座又一座高峰。
“接地气的科研”,攻破技术壁垒
小到衣着服饰,大到国之重器,都离不开纤维材料。近年来,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功能与智能纤维的重大需求开展了系列工作。“做接地气的科研”一直是团队成员的共同目标,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研究课题;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科研方向。
新冠疫情暴发后,普通防护服闷热不透气致医护人员穿着不适的新闻报道牵动了团队成员的心。开发出高效、安全、经济的广谱抗菌抗病毒防护服,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研要对接国家战略,也要服务社会民生。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加急攻关防护用无纺布,仅用20天就完成“新冠病毒医卫防护材料应急专项”布局。他们通过瞬时释压纺丝成形设备,开发出高阻隔、高耐磨、高透湿安全防护材料,从而制备出一系列有限次使用的医用防护服,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该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7件,建立相关标准4项,建成了国内首条生产线,突破国际公认的高难度技术壁垒,实现了高端防护服生产和抗疫医用。
匠心育人,新生与博导零距离
对不少大学新生而言,博导似乎离他们很遥远,不过,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本科生一入学就有机会与学院重量级教授交流学术。这得益于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的“博导班主任”育人制度,大一新生刚入学就有机会走进实验室,70%的大二、大三学生都能参与课题研究。
东华大学2020级硕士生邱震铎大二时加入博导班主任课题组,在和团队老师反复讨论、不停实验试错中,逐渐明确研究方向和人生规划。谈起大学四年最不后悔的事情,他说是把大部分时间“耗费”在实验室,“如果没有真正做过课题,不和老师深入沟通交流,我就不知道做科研是怎么回事,更不会坚定地做出读研的选择。”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如何真正发挥科研育人实效?一直是团队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育人课题。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最纯正的知识“干货”,团队邀请国内外材料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走进课堂;在实践教学中,将课堂延伸到专业实习,让学生既做得了科研,又下得了车间。
“实习好似一次‘魔鬼训练’,但却体验到了课堂上无法看到的企业生产流程,掌握了大量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白天在近40℃高温的工厂车间实习调研,晚上查阅资料、汇报交流,忙到九、十点是常有的事,一位学生在实习心得中写道。
教学之余,团队同样重视新教师的成长,提出“1+1+1”青年教师帮带模式,三个“1”分别指团队导师、国外导师和企业导师,多渠道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上稳扎稳打地成长起来。
文字:刘驰 通讯员 刘远康
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王姝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hengce/83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