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译名,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在此之前,有人把general education译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将liberal education译作“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
通识教育这一提法虽然是晚近之事 ,但其却有悠久的传统。
西方:柏拉图说教育乃是使人心灵转向,他把培养理性的有责任心的公民视为教育的职责,他说的教育,指的就是通识教育。当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民必须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自由,以及足够的闲暇时间,以便从事心灵的沉思时,他是在谈通识教育的条件。
国内:《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人一贯认为博学多识就可达到出神入化,融会贯通。《淮南子》中说“通智得而不劳”。通识教育可产生通人,或者称之为全人。《论衡》中说:“博览古今为通人”、“读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扬雅言,审定文牍,以教授为师者,通人也”、“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通识教育可产生通才,即博览群书,知自然人文,知古今之事,博学多识,通权达变,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的人。
纵观教育的历史,先有通识教育,而后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人类分工更加细化,专业教育开始蔚为大观。随着教育外在事功越来越被看重,专业教育几成大学教育的主流,以至于一提到大学,首先想到的就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 取代了“人的教化”, 通识教育退居边缘,当通识教育一再被强调其重要,实际上恰恰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衰微。
通识教育提供的知识框架对现代社会尤其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和信息的碎片化使很多人无所适从,比如,人们可能知道利率、知道M2、知道GDP,但不知道这几个变量如何相互影响,而通识教育通过教授每一个大学生一个基本的经济学体系,可以有效地将一些常识级别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形成体系,帮助大学生们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接受新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要知道,知识的体系对学习新知和系统思考都特别重要。综上,通识教育对培养独立人格、培养独立思考、建立民主社会是极其有帮助的。
现代中国社会急需这种通识教育。我们常常见到文科生不懂基本物理化学常识,理科生又不懂文史哲学的基本理论,导致总有一部分人看起来像白痴。社会上这个现象也比较普遍。而通识教育无疑是解决这种现状的可行的、有效的方法。大学在要求专业课程的同时,同时应提供大量公选课,并要求学生完成每个类别公选课中至少一到两门课程,而且需认真对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常识都会得到大大提高。
也正因为此,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说,"通识教育问题的核心在于自 由传统和人文传统的传递。无论是单纯的信息获取,还是具体的技能和才干的发展,都不能给予我们维持文明社会所必需的广泛的思想基础。'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也曾说过:“如果一 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hengce/76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