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对于大学的认识,更多的是从西方所传过来的近现代的大学制度,即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专科大学和学院,是一种具有独特功能的教育组织。如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即今天的天津大学,以及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京师大学堂,即今天的北京大学。那么在此之前,中国就没有大学吗?当然不是,不同时期对于“大学”的定义和称谓确实有所不同,如“太学”、“国子监”以及各大书院和私塾。但是其大学的本质和功能,却是大同小异,甚至一脉相承。对于古代大学的认识,我们则必须从儒家经典《大学》入手,才能领悟何为“大学之道”,以及今日之大学、大学生的职责和使命。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际上是秦汉时期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二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后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古人对于大学有两种理解,一是指与小学相对的大学学制,八岁入小学,学小艺,履小节,束发入大学,学大艺,履大节,从小学到大学意味着教育内容和使命担当的逐渐深刻。在古代大学中,求学不仅要做一个学者,更要做一个能担当天下,承担政治使命的人;二是指“大人之学”,对于“大人”的理解有成年人、具有高尚品德与智慧的人等。虽然两种含义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并无差异。
《大学》一文着重讲述的就是“三纲领”、“八条目”的思想,阐述提高个人道德品质修养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基本思想内涵和思维框架。其中“三纲领”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则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为第一要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三纲领——修身的基本原则
“明德”——彰显善良,行善避恶:在先秦以前传统的明德观中,明德的责任主体在于君主,而《大学》将明德普遍化,强调任何人都禀受于天,具有灵明的德性,且每个人都有责任自觉地加以彰明,将自身内在的向善本性自觉予以肯定和发扬。
“亲民”——助己助人,日新又新:按照朱熹的理解,“亲”作“新”解。自己向善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人弃恶向善,“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不断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前行,永远做一个新人。
“至善”——身心和谐,物我统一:即合理,人的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即我们上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儒家式自由。
总体来说,“明明德”和“亲民”是达到“止于至善”境界的方法或者两个阶段,“明明德”与“亲民”可看做是儒家的“成己”与“成物”,“止于至善”是“明明德”和“亲民”的永恒朝向。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八条目——修身的方法步骤
八条目并不是随意列举的,而是有顺序的,相互为条件的,每一个条目都是以上一个条目为条件,但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前四条是“修身”的方法,后四条是“修身”的社会结果。
格物、穷理:推究事物的原理,在读书中、实践中求知,而后发现规律,明辨道理。
致知:认清事物的本质,豁然通达。
诚意:意念真诚,不做作,不欺人,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慎独: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是自我修炼的最高境界。“慎独”所要表明的就是在闲居独处、不受监督的情况下更要谨慎地反省自我,践行道德行为。
正心:动机纯正,端正自己的心思,驾驭自己的感情,保持平和的心态。
修身:修养身心。“修身”既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
齐家: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如此才能治理国家。
治国:即以德治国,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仁爱之风充满全国,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
平天下:布仁政于天下以至天下太平。
《大学》一文,一方面吸收传统大学追求全面的人格塑造的教育格局,吸收了“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与理想;另一方面充分地将这一品质拓展到每一个平凡的个体身上。展示了先秦儒家所体现的宝贵平等精神和对普遍性的追求,以及对于人性的本质及尊严的深入探讨。
而在今天,我们对于大学的认知似乎更具有某种功利性。“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多赚钱”,类似的这些话语时常出现在我们耳边,似乎读书学习只是为了找份好赚钱的工作,多少人抛弃自己真正的兴趣去选择金融、计算机等热门“吸金”专业。我们似乎已经“丢弃”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抱负。
当然,理想和现实似乎总是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但是是否想过,对于以往先辈英烈而言,他们的理想就真的立即实现了吗。生于今日太平盛世的我们,应该很明白我们如今所处的现实更多的是由前人所缔造和正在与现实搏斗的人而创造。
跨越理想与现实的鸿沟,是一个时间问题,也是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一个伟大的理想,往往不是靠一个人或一代人的努力就能实现。一个人选择坐享其成并不会影响伟大理想的实现,但要是每个人都选择无动于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只会沦为口号。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对于这些人最好的敬意和感谢不是动动嘴巴,更应该是拿出实际行动一起承担来为他们减负,也使自己成为那个真正的“平凡”人。这就是“大学之道”,不仅是大学和大学生的使命所系,也是“大人”(成年人)的担当所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hengce/6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