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双星陨落,连失两位泰斗。5月28日,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章开沅相继离世。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相比此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何兆武和章开沅两位先生的名字或许让人感到陌生,他们的学术成就可能对于一般人来说,也比较难懂。事实上,就算是何兆武和章开沅两位先生成长的那个年代,理工科更有用,也是当时社会的共识。但是两位先生通过严谨的治学精神,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深挖本土资源,终成一代大家。
何兆武和章开沅两位先生的一生,都是纯粹学人的一生。何兆武先生的学术翻译,以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成为推动当代中国思想演进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章开沅先生曾4次请辞“资深教授”,由此成为中国社科界中辞去“院士待遇”第一人。他们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为国家一点一滴贡献,不计较个人得失。
“学而时习之”,这句三岁孩子都能背诵的经典句子,却是在人的一生中最难以达到的境界。只有上升到“知行”,才能真正地用到实践中。何兆武和章开沅两位先生,尽管他们的学术成就早已斐然,但他们并没有停留于哪个时代。从建设新中国到奋进新时代,他们一如既然地为“时代之问”寻找中国答案,他们学术追求与时代产生了深刻的共振。
斯人已逝,留给世间是“大写的人”。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权威,缺乏的是以平凡铸造伟大的精神。章开沅先生曾说,光读书是不够的,读书人还要关心自己的社会、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甚至整个人类。何兆武先生则表示,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于自己精神上的满足,这比什么都重要,而不在于是不是得到一种世俗的荣誉。
大师都是平凡人。无论成就多大,功劳多高,他们始终专注笃定,谦虚谨慎。无论是何兆武、章开沅两位先生,还是袁隆平、吴孟超两位先生,他们的毕生追求矢志不渝。不少网民在网上纷纷留言,“老一代的脊梁终将逝去,新的脊梁必将由新一代挑起。”
巨匠已逝,风范永存。对于大师们最好的纪念,就是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努力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方翔/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hengce/64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