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永
北大校园内的蔡元培像
t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掌握实权,逐步形成皖系集团。12月,段祺瑞政府批准胡仁源递交的辞去北大校长职务的辞呈。12月26日,蔡元培被正式任命为北大校长。
学生们的“前清老爷式”的作风
当时的北大,大多数学生仍继承前清老爷式的作风,上课铃响时,当差便来“请老爷上课”。一些有钱的学生,打麻将、吃花酒、捧名角,一心只想混张毕业文凭,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对读书毫无兴趣。即使有个别肯读书的,也不过抱着科举时代的观念,把读书当作求取功名利禄的手段,对学术研究概不与闻。至于那些被称为“中堂”或“大人”的学监及教员,不学无术者,滥竽充数者,混饭度日者,比比皆是。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黎元洪签发的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的任命状
t
蔡元培是1917年1月4日到校任职的。到校第5天,蔡元培即向全校师生发表了著名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问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他要求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
改革先从文科着手
蔡元培大刀阔斧改革北大的举措很多,诸如,整顿教师队伍,调整科系及课程设置,实行教授治校与民主管理。他还发起组织进德会(不嫖、不赌、不做官等),推动学生设立体育会、技击会、音乐会等团体,以及新闻学研究会、哲学研究会、化学研究会等会社,推动学生组织消费公社、学生银行、平民学校,以及创办《新潮》、《国民》杂志等等。
t1922-1923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的中国北大留学生与蔡元培(前排中)合影
蔡元培还提出,北大之改革,需先从文科着手为妥。文科教员中,顽固守旧的多,这是北大前进的障碍,如不清除这种障碍,势必会影响北大的发展。他说,要办好一流大学,首先要拥有一流教授,对于滥竽充数者,必须予以坚决的清理,引进优秀的人材。蔡元培惟才是用,不拘一格,推行“兼容并包”的办学主张。当是之际,北大的各派学者得以在“思想自由”的氛围下,各持己见,百家争鸣,使北大的学术空气得到了空前活跃的发展,从而亦开创了一代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新风,也为后来北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位法国教员提出控告
事实上,蔡元培在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的同时,也裁除了一批不称职的中外教员。当时在北大以“探艳团”团长而闻名红楼内外的年轻英文教员、流氓分子徐佩铣就是其中的一位。蔡元培不仅开除了一些不合格的中国籍教员,对那些不称职的外国教员也决不迁就。
《北京大学校史》记载:蔡元培“对那些或托中国驻外使馆,或由外国驻华使馆介绍进来而确属滥竽充数的外国教员,也不顾各方面的压力一律撤聘”。有一个被裁撤的法国教员提出控告,蔡元培委托王宠惠出庭,命其出聘约为据,使对方败诉。有一个被裁撤的英国教员甚至把他们的驻华公使朱尔典请出来进行无理干涉,但蔡元培依旧不予理会,朱尔典竟威吓说:“蔡元培是不要再做校长了。”蔡元培听后,一笑置之。
会议发言一律用国语
对那些自以为是、心态不端的洋教授们,蔡元培也毫不客气。北大在蔡元培未当校长之前,开校务会议多半讲英语。如此,不懂英语的老师,只能呆坐在那里,痛苦万分。蔡元培接任校长后,特别提示举行校务会议,一律用国语发言。结果外国教师就反对起来,表示他们不懂中国话,蔡先生答道:“假如我在贵国大学教书,会不会因为我是中国人,开会时你们就说中国话?”自此,北大任何会议发言,一律用国语,不再用英语。经过蔡元培的一番整顿,北大教师队伍焕然一新。
“只有蔡元培”
美国哲学家杜威曾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追忆蔡元培》一书的编者郑勇则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蔡元培之前之后,北大校长走马灯式地轮转了多少才士俊杰,但提起北大校长,让人首先想起的仍然是蔡元培,只有蔡元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zhengce/58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