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与叶石荪?叶圣陶与朱自清?叶石荪,原名叶麐,字石荪,以字行,四川古宋人,是文学史上一位久已湮没的学者、心理学家。然而,笔者近来发现,朱自清的日记中有五十余处关于叶石荪的叙述,故特将二人交往的相关史实钩沉如下。朱自清与叶石荪相识于母校北京大学,朱自清1917年由预科转入哲学系本科,一年后叶石荪考入同系,成为上下级。正因如此,朱自清夫妇才约叶石荪访古寻幽,体味“欢喜老”旷达超脱的心境。
作者:王妙娣(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艺术专业博士生)
孙晔(1893-1977),原名叶娴,本名孙氏,四川古宋朝人。他是文学史上久违的学者和心理学家。他的事迹很差,很少有文章出名,人们只能零星地从他的人口中得到一些材料。但笔者最近发现,朱自清日记中关于叶的叙述有50余处,故其交往的相关史实如下。
第一次见面,我们就成了老朋友。朱自清和叶孙氏是在他的母校北京大学相识的。朱自清于1917年由哲学系预科转入本科。一年后,叶和考上了同一个科室,成了上下级。30多年后,叶孙氏仍然记得他第一次遇见少年朱自清时的样子。".我和他都是时尚俱乐部的成员,所以我们彼此都认识。我只在胡适之先生或梁漱溟先生听课的时候偶尔在人群中看到他。他是一个矮个子男人。一张苍白的脸。很宽的额头,浓眉。浓眉之下,透过眼镜,可以看到一双难以形容的眼睛……一个不大不小的,挺拔的鼻子。两片薄薄的嘴唇。他神态安详,态度从容,语速缓慢。带点扬州口音。”(叶娴《悼佩弦》)但是因为没有科目和年级的划分,所以学习的时候彼此并不熟悉。
友谊的成长始于清华校园。1925年,朱自清到清华大学新成立的本科部担任郭文教授。另一方面,孙晔在1930年回到法国后,聘请了清华大学理学院的一名教授。1932年后的五年里,两人都住在北平,和一群良师益友一起在清华校园里谈文艺、论学术。
带朋友去参观古迹,在山河之间做爱。1934年2月25日,朱自清和妻子邀请叶到北平北郊树村的快乐老墓碑参观。游览结束后,朱自清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下午,我和孙氏、朱茵去了树村,参观了欢喜老墓碑.旅行非常顺利,但孙氏有心事,他放不下。”【《朱自清全集》(第九卷)】后来,朱自清也在《欢喜老墓碑》中提到:“直到去年夏末秋初,一个朋友在绝望地寻找一个人;夫妻俩想到树村,就约他散步解闷。”“朋友”指的是叶。让叶无法释怀的,是他个人婚姻爱情的波折。孙晔的第一任妻子是一名法国妇女,她在国外留学后回到中国。1933年,叶夫人因思乡心切,急于返法,朱自清1933年4月7日的日记为证:“当日下午,我到,答应详细告诉她夫人回国的消息。描述他妻子的日常生活。总的来说,孙氏的人是真诚的,真诚的,但是他们太注重琐事,这让他们的妻子觉得他们处处受到干涉,这几乎是由于他们的艰辛。我自问也有这个病,竹也是说要改。孙氏仍希望留住妻子,但很难。”妻子回国后,叶与朋友有了新的认识,但经过一段坎坷的时光,1933年下半年她的日记中记载了朱自清的许多隐情。为此,朱自清夫妇邀叶访古寻幽,领略“晚年欢喜”的旷达超然心境。
与此同时,两人也随松堂出游。朱自清在1935年的散文《松堂游记》中说,“去年夏天,我们和s先生、s夫人住在松堂”(朱自清,《松堂游记》)在1934年6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昨夜有雷雨,颇感失望,故决定今日去西山松堂。幸运的是,早上天放晴了……孙氏夫妇走到了一起。孙氏说,当他十几岁的时候,他心情很好。他来的时候会带着棍子去山里,现在不行了。我觉得可以。”(尧尧《朱自清日记选录》)由此可见,朱自清文中所说的“S君夫妇”就是叶夫妇。此时,结束了跨界之恋的叶已经找到了另一对好情侣,喜结连理。五天
“一起欣赏奇闻异事,分析疑点”,学术上的探讨拉近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朱自清在1933年1月15日写日记,孙氏评论他的文章《蕙风词话》。《给亡妇》是朱自清悼念亡妻吴仲谦的纪念散文,是一部泣血之作。即便如此,叶还是大胆地说朱文太雕了,“前半段好像有用力的痕迹”;一九三四年九月四日,叶把带来的一篇论文与他分享。朱自清在日记中写道,“文章不错,但文风颇有欧化。”本文是叶的《给亡妇》,讲的是小说问题与心理学的关系。对于主张“文如其言”的朱自清来说,语言的欧化是极难认同的。朱自清毫不掩饰地直接评论道,“我不喜欢这种不自然的风格”。两个人之间的这种坦诚,可谓是一次“挚友”之旅。
“世界充满了知识,人情的培养是一篇文章。”朱自清1933年8月2日日记,孙氏“劝不要为《由心理学的观点试论小说中景物底写法》写,这几乎是每个人的能力,龚玉未必要我们为之写”;12月26日,叶指出,别人的文章中有讽刺朱自清的地方。正因如此,朱自清信誓旦旦地说“以后埋头学术研究,不谈时髦问题,不谈大问题”。可见两人已经成为彼此的“知心朋友”。
人生大事,荣辱与共。朱自清在1934年6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孙氏入城较晚,参加婚礼的人有200多人,他回来得也较晚”。这是叶和邓在北平粉丝餐厅举行的婚礼。作为好朋友,朱自清自然不会缺席。1935年9月1日,朱自清记得“他到丰泽园在张设宴送别,冯志生、也在场。”这是为即将以中外文化协会会长身份出访欧美的叶举行的告别宴会。(《大公报》)叶孙氏1936年离开北平,先后在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任教。朱自清还在1936年8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孙氏将出任山东大学教授”。由于叶到外地谋职,朱与叶相距甚远,不能经常见面。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移居昆明教书,而叶则在西南地区教书。1940年7月,朱自清到成都休假做研究,和妻子在成都待了一年左右。[《西南师范大学教授名录》(第11卷)]1941年10月,朱自清休假结束,返校途中路过乐山,拜访了叶、朱光潜、杨任秋等老朋友。(林炎《朱自清全集》)阔别五年,老友重逢,个个喜出望外,堪称“闺蜜”。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突然逝世,文艺界人士悲痛万分,深切怀念。当孙晔为他已故的朋友写回忆录时,他说他们是可以“互相了解”的“知心朋友”。回顾这段风雨飘摇的友谊,他说:“在友谊中,我永远不会忘记,当我被排挤的时候,他劝我压住怒火,不要失去我们的风度。我忘不了,当我要批评朋友的作品时,他劝我顾及友情,只提出自己的意见。我忘不了六年前,我要离开成都的时候,他拿着一瓶茅台酒来到我的公寓,说不能约我出去吃饭,只能一起喝几杯。我忘不了两年前我们在成都一个朋友的院子里促膝谈心时,他鼓励我的话。真是‘君子爱德’。”(叶娴,《朱自清老师在叙永》)作为四川北大校友会的主席,他在成都的追悼会上也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老朋友:“朱自清老师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教育上的好老师,文学上的一位伟大的明星。在领导青年、推动社会进步方面,他尤其感到朱老师的早逝是一大损失。”(天魁《悼佩弦》)
鲁迅先生曾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世人当以同怀相待。”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朱和叶两位老师,相濡以沫,以诚相待,写下了他们的真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sbwd/24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