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院士邹竞?邹颖天津大学?
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感光材料专家、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首席专家、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邹静同志,于2022年6月9日凌晨4时45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中国工程院首任院士、感光材料专家、天津大学教授邹静研制了三代乐凯电影,圆了所有中国人的多彩梦。2022年6月9日,她以86岁的高龄在天津走完了自己多彩的人生。
崇拜居里夫人的女孩。
邹静,193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平湖,祖籍江南古镇乍浦邹家。她是一位娇小的年轻女士。她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长大。年轻的时候,因为战乱和家庭,她搬到了苏州。她在苏州最好的学校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中学时,她唱过《解放区的天空是明亮的……》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她成长在那个充满革命激情和理想的年代,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像居里夫人一样去探索奇妙而无尽的化学世界。
1954年,高中毕业的邹静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18岁那年,她在高考志愿表上填了所有的化学化工系。高考揭幕时,她被录取为苏州预科生,成为苏州高级中学(现江苏省苏州中学)五十四届苏州六名预科生中唯一的女生。专修俄语一年后,1955年夏天,邹静前往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学习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电影制造与加工。这个专业,其中涉及到很多化学学科,如照相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有机化学等。令邹静着迷,这也让她与感光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堪称“精细化工皇冠上的明珠”。
邹静,一个大学生,学习后的生活丰富多彩。她喜欢看芭蕾舞和戏剧,听音乐,阅读俄罗斯著名作品,参观博物馆和一起旅行。大学三年级的暑假,她打算回国探亲,但当苏联列宁格勒学生会号召苏生为祖国捐一架飞机时,她毫不犹豫地把两年紧缩攒下的费用全部捐了出来。也是在这一年,邹静在乌克兰绍斯卡的苏联第三电影厂实习时,认识了中国派出的实习团,得知中国第一个大型现代化电影厂——3354宝鼎电影厂(现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这也是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
在困难中坚持的女科技工作者
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邹静在1960年完成学业回国时,毅然选择了生活条件艰苦的北方古城保定。当时保定刚刚经历了三年的自然灾害,新建的电影厂坐落在西郊长满杂草的不毛之地。在工厂的第一顿饭是用一个粗糙的黑色陶瓷碗做的干红薯胡萝卜汤。十几个人睡在大同店。她从小就尝到了“瓜菜一代”的饥饿.在比生活条件更困难的时候,未完工的电影厂面临着苏联撤走专家和停止供应关键设备的困境。
来到保定胶片厂,邹静被分配到新成立的特种感光材料实验室,从事军用胶片的研究。她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负责研制特种红外军用胶片,这是国防科委下达的紧急军事任务。这时,年仅24岁的她面临着以下科研条件:
然而,即便如此,邹静还是带着两个18岁的年轻工人,在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窟的暗室里,开始了高质量、精细、锐利的特种红外胶片的研制。依靠在大学学到的电影制造基础理论知识,在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从1960年底到1965年底,他们仅用5年时间就研制成功了各种类型的红外胶片,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当时国防和军事工业的迫切需要。邹静的科研能力也显示出了锋芒。
一个为了国人的“颜色梦”而不断攀登的女科学家。
在天津大学的档案中,邹静院士写于1978年的两篇手稿尤为珍贵。在这两篇名为《国外彩底发展的动向及试制型彩底的初步设想》和《彩底型试制方案》的稿件中,邹静详细阐述了当时国外彩色胶片的情况和技术发展趋势,并提出了自己的研发思路。
在这两篇手抄本中,邹静写道:“如果我们能在到1980年的最近两三年内,拿出一个相当于德国Hysmans 5247-II色基的色基装置,我们就能把目前世界先进水平与先进水平的差距缩小15到20年,减少一半。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如今,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彩色电影和照片并不陌生。但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和德国能生产彩色电影。在当时的中国,一小卷彩色胶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面对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国产彩色胶卷的蓝图开始绘制,邹静是这幅蓝图的主绘者。
为了完成这个“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邹静带领团队历经7年的科研攻关。到1985年,我国终于研制出第一代国产高温快速冲洗彩色胶片底片和民用彩色胶片。1986年,乐凯100阳光彩色胶卷()正式投入工业化生产,实现了国产彩色胶卷零的突破,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彩色胶卷的历史。
为了尽快缩小与国外知名品牌产品的差距,邹静带领团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先后研发出乐凯BR10色辊、BR100色辊、GBR100色辊。这些国产乐凯彩色电影记录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运动员的英姿,1993年两岸联合登山活动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观景象,甚至是中国千家万户精彩生活的瞬间。随着乐凯胶片的出现,胶片的技术和效果逐渐与国外品牌平起平坐,不仅使进口胶片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外市场,也使彩色摄影在90年代进入越来越多的中国普通家庭。
属于校园里潜心育人的老师。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码影像技术逐渐取代传统的银盐摄影技术,胶片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已年过七旬的邹静迅速调整主攻方向,带领年轻的科技团队将研究领域转向功能薄膜材料研究领域。同时,她也把年轻人的培养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邹静自2003年起在天津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任专任教师,专业为教育和人才培养。她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市科研项目,在天津大学创办了印刷电子材料研究方向,引领了天津大学高端功能化学品领域化学工程学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邹静带领团队推动化工学科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在透明导电膜材料、海洋防污等重大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我国功能材料领域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作为老师,邹静院士在学生眼中是和蔼可亲的。"她从不担心学生,总是用简单的方式指导你."2009年跟随邹静院士攻读博士学位的陆表示,邹对她的学生强调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她必须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她推荐的一本关于如何做研究的书还在实验室里;即特别强调学习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她一直说的是,做事一定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让大家感受比较深刻的是春风与邹静院士互动时的感受。化工学院王红老师,自2003年起担任邹静院士的研究助理。给王洪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邹静院士的沉稳精神和君子风范。“那时,她还住在保定。每次我去,她都会提前在楼下等我,笑着接我上楼。”王红说,她没有大学者的架子,非常容易接触。如果和她一起出差,她会处处想着你。况且在王红眼里,邹静院士是一个爱美的人,非常注重化妆。她的头发总是不整齐,衣服总是很整洁,出门一定要化淡妆。无论她去哪里,她都会花时间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除了科研,邹静是个喜欢文艺的人。
这两年,邹静因为深受帕金森等疾病的困扰,深居简出。2021年10月2日,也是天津大学的校庆日,85岁。她一头银发,化着淡妆,穿着鲜红的上衣,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校园的北洋广场。谢红用手机给她拍了张照片。谢红说她的母亲一生都热爱美丽和音乐。即使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天,只要《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响起,她仍然可以用俄语哼唱起来,她家里的大部分俄罗斯文学作品都是她多年来的最爱。
她的旅途充满了战争,她的回程充满了鲜花。邹静院士,一路走好。
(根据家属意愿,为纪念邹院士对我国感光材料和彩色胶卷事业的杰出贡献,讣告和文稿均采用彩色照片。)
(总记者于洋夏振宇来源:天津大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sbwd/22981.html
- 上一篇:江苏省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招募笔试开考
- 下一篇:万余名考生走进考场参加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