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聊城人的记忆中秋节?山东聊城中秋节的风俗?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从古至今有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至今经久不息。今年中秋节期间,聊城民俗研究者小辰先生讲述了他记忆中的中秋节传统文化;莘县特殊教育学校65岁退休教师王发社用组画的形式呈现了中秋节的民俗,让人耳目一新。
文/图本报记者陈进路
它们和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一起被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中秋节赏月、月饼、桂花、桂花酒等民俗,由来已久。今年中秋节期间,聊城民俗研究者陈骁讲述了他记忆中中秋节的传统文化;65岁的莘县特殊教育学校退休教师王发社以组画的形式呈现中秋节的民俗风情,令人耳目一新。
中秋节的记忆留在我的脑海里。
9月19日,聊城民俗研究者陈晓老师告诉记者,由于农历八月在秋季中旬,也就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民间称之为“中秋”,8月15日在其中,所以人们称之为“中秋节”。
在陈晓的记忆中,每年的中秋节几乎都赶上农村玉米的丰收,玉米秸秆充斥着古城的各个角落和古城南、北、西城墙的大街小巷。尤其是上世纪末的几十年,中秋节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吃到月饼。孩子们跑到街上,趁着皎洁的月光和一排排站在城墙根上的玉米秆,开始三五成群地躲起来,有的扔砖头。在“藏邋遢”之前,孩子们先进行“剪刀包袱锤”。谁输谁先躲,剩下的闭眼。躲的人小心翼翼的爬进玉米秸秆堆里,然后大喊:“藏起来,开始抓!”其余的人看了看四周,搬了搬这根玉米秆,搬了搬那捆玉米秆,抓到那个躲起来的人就哄堂大笑。然后,被抓者用上衣蒙住眼睛,开始“摸瞎驴”。其余人打瞎驴转圈。这时,瞎驴跑着找声音去抓打他的人。这段时间,笑声和哈哈声一直不绝于耳。“瞎驴”抓到其中一个人,这个人就藏在玉米秆里,然后“不小心藏起来”,等等。直到大人们喊回去睡觉,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20世纪70年代,那时候,人们很穷。那些有钱的人象征性地吃了一些月饼,而那些没钱的人只是看着月亮。当时在东关街,一斤多的7分(1分=0.1元)月饼卖不出去。”陈晓说。
一张图展示民俗。
王发俱乐部正在创作中秋图片。
9月18日,65岁的王发社正在莘县石高的家属院画《中国节》包括中秋节。“中秋节的组画,有些是几年前画的,现在还在画,目的是把鲁西优秀的传统文化保留在画里。”王发社一边画一边告诉记者。
王发摄中秋节图片《全家中秋饮茶赏月图》
记者注意到,在王发社绘制的一幅中秋赏月图中,一位老人站在一棵大树下拜月,右下角有几个字:八月十五已满,中秋月饼香甜;孩子思乡故土,满脑子都是娇子的骨肉;赏桂花,看玉兔,举杯祭神;用盛开的鲜花庆祝丰收,用欢笑庆祝团圆。“这幅画是2017年画的。以下注释基本概括了泸西中秋节的民俗,包括赏月、祭月、尝月饼、吃饺子、合家团圆、庆祝丰收等。可谓是民风之上的一幅画。”王发社说。
王发社的另一幅中秋团圆画更有意思。画面中,小孩子围着膝盖,老少围着桌子吃饭,小孩子坐在门槛上,让人感觉多年前中秋节的生活场景立刻呈现在眼前。画的左下角,题词写着:月圆,阖家团圆;庆丰收,庆苍穹;家家村炮响,家家户户笑;男女共庆中秋,学长学妹同桌聚餐;我给你拿一个,但是我怎么找到
王发社说,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经典的中秋诗句,基本反映了人们与月圆团圆,寄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祈求丰收幸福。中秋节前后有很多民俗,各不相同。然而,中秋节走亲访友、送月饼的习俗却从未打破。他的画主要表现鲁西的节日民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sbwd/20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