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上层建筑? 史杜里什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现在基本上是作为同义词使用的。它们的基本定义是,它们是辩证唯物主义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从历史上看,这样的解释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它的应用很容易被误解,好像是先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然后才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事实是,马克思首先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生产力,在黑格尔之后,他首先发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辩证运动规律。之后,特别是通过恩格斯,“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才真正形成。 我们已经在本书的第六部分总结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在这里,我们想重点讨论一下这一理论在新的发展过程中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辩证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真正基础。在此基础上矗立着上层建筑,首先是直接依赖于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上层建筑(所以国家和法律无异于富裕的上层阶级的统治工具),其次是以哲学、科学、艺术、道德和宗教为形式的“思想上层建筑”。一切上层建筑形式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它也能反映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但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依赖不如政治上层建筑那样直接。意识形态不直接取决于经济基础,而是取决于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这一基本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他指出,经济基础只在“最后时刻”起决定作用,而且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不同形式的上层建筑(宪法、法律、政治社会理论、宗教观)会对历史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恩格斯并不否认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 在这方面,列宁和斯大林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所谓修正主义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无论如何都会把我们引向社会主义社会,那么革命还有什么必要?”针对修正主义的这种不同意见,列宁明确强调了意识的决定性作用:历史的必然性不会自动实现,而是需要有意识的、竞争性的努力才能实现,而这个任务需要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来完成。列宁接着解释说,无产阶级不可能靠自己发展出革命所需要的先进意识(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无产阶级最多只能获得一种“工会主义”,也就是修正主义意识),这种先进意识必须从外部带给他们。这与马克思、恩格斯生于资产阶级而非无产阶级不谋而合。接着,斯大林强调“上层建筑可以逆转干坤的创造作用”。当然,他所指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换句话说,一旦社会主义胜利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实现主要依靠共产党决定的思想教育工作。 显然,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这时会对此提出质疑:相对独立的上层建筑怎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什么力量能使它有能力决定和改变社会发展的方向?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任何意识形态都只是现实和能动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但是,在这里比批判更有意思的是,跟踪观察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不断发展,看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贯彻其基本理念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的。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个(故意含糊措辞的)问题开始:如果整个上层建筑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如果迄今为止的历史(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只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那么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到现在为止(到马克思主义诞生为止)人类只能创造阶级约束的意识形态。这样,我们必然会认为(这里“认为”一词包含双重含义,包括“假设”和“承认”),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切人类精神产品都是带有阶级限制的意识形态。那么,我们如何解释人类迄今为止的道德体系呢?值得注意的是,从孔子的教导到教皇的通谕,在人类的道德体系中,有些东西是彼此一致的。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创造,如一座希腊雕像、一座哥特式教堂、一部莎士比亚戏剧、一部贝多芬交响曲,都是受阶级约束的?它们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是否毫无意义?宗教及其教义和道德规则是否无一例外地与阶级有关?“资产阶级”科学家是不是都是戴着阶级利益的眼镜看问题,思想也沾染了阶级的色彩?如何解释语言这种常见现象? 关于最后一个问题,斯大林在他著名的《语言学通信》中表达了他的观点。在此之前,语言一直被视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受到阶级的制约。斯大林提出不同意见:语言是普通的社会现象,不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或者说,语言是“与人的生产活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语言没有阶级属性。正因如此,语言不会参与上层建筑的跳跃式辩证发展(由阶级斗争决定)。更准确地说,语言的发展是连续的,不间断的。就社会而言,语言不是制造社会分裂的意识形态因素,而更像是连接社会彼此的纽带。 关于伦理道德,为了承认人的道德意识是一种没有阶级限制的普遍社会因素,苏俄没有斯大林《语言学通信》那样激烈的讨论。在列宁那里,道德完全服从于阶级斗争的利益。早期的共产主义者也把资产阶级道德等同于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资产阶级道德与无产阶级道德是不相容的。1961年,苏共开始承认“最基本的一般人类道德标准”的存在,这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是一致的,因为这是人民几千年来反对社会奴役和道德恶习的斗争。因此,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恶”的概念仍然有效。 承认经典艺术作品的普遍价值并不意味着思想上的巨大进步,因为否认它们的价值是不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对这种情况的解释是,(类似于道德)这些作品表达了人民的梦想和愿望。 宗教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中占据着孤独的特殊地位。艺术、道德、哲学和科学都被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意识形态所脱色和扭曲。只有在无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他们才能真正繁荣和发展,而宗教,就其最内在的本质而言,只不过是意识中事物的错误反映。所以,在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里,宗教不会兴盛,只会作为一种幻想而消亡。每一种宗教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基本上都是扭曲的反映。 那么,基督教是剥削阶级的宗教吗?说它是被剥削阶级的宗教是否更恰当?宗教诞生于古代奴隶社会。经过封建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宗教信仰一直繁荣。即使在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宗教也没有完全消亡。我们如何解释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如下回答:原始基督教是奴隶和普通人的宗教,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宗教,其主要特征是对即将到来的末日审判和被压迫者的正义的期待。后来,基督教逐渐被以新的方式诠释。比如,在中世纪,宗教成为封建社会秩序的一个缩影:在尘世的等级体系中,国王和贵族处于顶端,这与天堂中的等级体系相对应,在天堂中,上帝占据着中心位置,在上帝的宝座旁边是一群大天使和小天使。在资本主义时代,基督教遭受了法国大革命无神论先驱的第一次决定性冲击。剥削阶级把宗教当作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工具,自觉地把宗教当作“用来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如果在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中还有宗教意识的残余,虽然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中没有它们存在的土壤,但主要原因是只要社会主义国家仍然被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列强所包围,那么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就不可能过上真正幸福满意的生活.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他最终得出结论,仍然有精神领域不能归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斯大林关于语言的论断已经走了这一步),那么可以想象,他在形式逻辑上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再把科学的各个部门都看作是阶级约束。就像斯大林对语言的立场一样,马克思主义者也开始意识到,科学的许多分支都与经济基础和生产直接相关。就这样,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学会了显示客观真理的自然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的评价中,似乎有这样一种倾向:他们承认客观知识的存在,认为哲学解释的认识对象当然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哲学解释往往受到阶级的束缚。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也不能对后一种观点视而不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sbwd/19347.html 返回列表:问答 升本问答 上一篇:鲁迅:枫叶之美(上海鲁迅公园枫叶图片) 下一篇: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