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在歌剧中是以间奏曲的形式出现?沉思是歌剧什么中的间奏曲?《沉思》在国内一直是知名度最高的小提琴曲,很少有哪部作品能与之一争高下。《沉思》的出名还连带安妮-索菲·穆特(上图)。反正,穆特与《沉思》,像双胞胎一样,几乎同时出现在很多人面前,还没法分开。从这点说,《沉思》比她拉得优美的大有人在。只是穆特已被奉为乐坛女神。《泰伊斯》是法国作曲家马斯涅的歌剧。而这一部歌剧或许也是因为“沉思”才得以传诵至今。《沉思》在歌剧中是以“间奏曲”的形式出现。
《沉思》一直是中国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很少有作品能与之抗衡。《沉思》的名气伴随着安妮-索菲穆特(上图)。也有人说Mutt给我们带来了《沉思》。没关系。反正Mute和《沉思》就像双胞胎一样,几乎同时出现在很多人面前,分不开。
但穆特拉钦并不是耸人听闻。从这个角度来说,《沉思》比她漂亮。只是Mutt一直被奉为音乐女神。大部分粉丝认为女神的表现并不是不完美,所以《沉思》是完美的。
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在乐谱或者唱片目录里,一首歌的歌名后面,往往会有一个小尾巴:“来自《Thais》”3354来自《泰伊斯》。《泰伊斯》是法国作曲家马斯涅的歌剧。马斯内写过很多歌剧,但这是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而且很少上演。而这部歌剧可能也是因为《禅定》而被今天所知。
马斯内的歌剧大多在于对人性的描写,他最美的音乐是写给女声的,这是题外话。尽管瓦格纳在当时的德国已经声名鹊起,但法国作曲家仍陶醉于“欧洲文化中心”的昔日地位。他们的歌剧仍然描绘爱情。无论是剧情故事还是音乐都擅长抒情和温婉,比如古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三三的《参孙与达利拉》。优雅与美丽是他们一贯的追求。只有《卡门》有走私,有贩毒,有嫉妒,有谋杀,充满了仇恨和危险,也充满了华丽的旋律。
我知道《沉思》,是从一个小提琴乐谱开始的。那还是开腰带的时代。“文革”后期,一些原有的“四旧”开始悄然起死回生。听古典音乐就是其中之一。但那时候我住在中缅边境的一个小镇,连开阔地都少得可怜。在一个没有音乐会,没有广播节目,没有录音磁带的地方,我的面前只有一张乐谱。我从我的小提琴老师那里复制了这个乐谱。我的小提琴老师其实是个业余小提琴手,职业是会计,新加坡华人。他把小时候在新加坡学的小提琴爱好带到了这个边陲小镇,给我带来了《沉思》。
那时候乐谱都是我自己手写的,练习曲也是。我从来没有抱怨过我艰苦的音乐学习环境。反而暗自庆幸自己能偶尔抄点老师的曲子。抄写《沉思》时,工作要整齐,准备好地,包括标题下的小字“从《Thais》”。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复制一下。像抄写乐谱上的表达术语,像圣徒抄写《圣经》一样虔诚顺从,不敢怠慢。
音乐已经放的很彻底很久了,小字还在,但还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在上海听到电台播音员报“选自歌剧《泰伊斯》”才知道是一位法国作曲家的歌剧音乐。
关于这些资料,从无知到知识,粗略估计跨越了近十年。不是我傻,而是那是一个没有资料的年代。
后来唱片也有了,音乐会上也经常听到。《沉思》对我来说,就像从小读的《我床脚那么亮的一线光》一样,烂熟于心,可以翻页。
前不久第一次看歌剧电影《泰伊斯》,却突然发现之前所有关于“冥想”的知识都只是一笔带过。
以前听唱片的音乐,觉得《沉思》的旋律优美动人,把它当成唯美主义的曲子。我也知道剧情是一个基督教牧师在拯救美丽的妓女泰斯回神的过程中,被美丽迷惑而无法自拔的故事。
《沉思》在歌剧中以“插曲”的形式出现。歌剧中的间奏是场景之间演奏的音乐,给人以“间奏”的意义,给情节的紧张叙事以空隙和气息,在音乐上不必与前后呼应。
而《沉思》恰恰不是。
《沉思》是第二幕第一场和第二场之间的间奏,由乐队首席小提琴演奏。在此之前,《沉思》的旋律从未出现过。
如果我们在这个区间听《沉思》,也许我们还会觉得它只是一段优美的音乐。乐队领队演奏完整首歌《沉思》后,剧场里的观众会报以热烈的掌声,以示对独唱的赞美。但随后,随着剧情在舞台上的进行,我注意到每当牧师与泰斯进行对话,每当泰斯在天地之间反复挣扎、犹豫的时候,“冥想”的旋律响起。
我们看剧情听音乐的时候,很快就意识到了3354,那是她一边挣扎一边想到上帝的时候。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优美旋律。这时,“冥想”的旋律突然升华为天顶之上飘荡的遥远的呼唤。那是上帝的召唤。音乐辉煌,就像金色的太阳突然照在舞台上,照在泰斯身上。这时的配器不是小提琴独奏,往往是整个乐队。无论是哪种乐器,当“冥想”这个主题出现时,上帝之光就直射下来。一遍又一遍,“冥想”这个主题几乎挤掉了其他所有的主题,成为后半段的主旋律,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直到歌曲结束。
我突然明白了:我平时听的都是唱片,没有舞台表演,没有剧情的音乐。我听到的只是歌剧的伴奏,只有歌剧内容的一半。现在我清楚地听到音乐中灿烂的光芒。我真的以为我对《沉思》了如指掌。
我记得从前有一个法国教授,他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学习,却一无所获。终于在70年代末,他即将退休的时候,读到了大仲马的法国原著小说《茶花女》。这位老教师对法语原著中优美的文采感到惊讶。因为身边没有人听得懂法语,他无法和别人分享自己宝贵的收获,但又忍不住开心,所以每次我去他家几次,他都跟我提起。
我不懂法语,但我理解他的喜悦。我们看的《茶花女》都是翻译的中文版。如果能读到傅雷的译本,我已经觉得荣幸和至高无上了。不过老教师已经明白,看了法文原著,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是世界名著。
现在回想起来,多亏他一再提起,我还记得。
有时候,一段音乐,一本书,能震撼有文化的人的心灵,别人很难理解。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很私密的。
作者:沈慈农
编辑:钱雨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sbwd/18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