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专升本教育学心理学答案?高校心理疏导工作?
作者:任(广东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辅导机制和危机干预机制,构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善意、友好的社会心态。”个体心理是积极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灾害引发的特定群体的心理问题及其灾后恢复一直受到心理学、社会学、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关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疏导,强调“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做好人文关怀”。
大学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不同个体的生理心理基础及其生活环境,但某些事件,尤其是灾难性事件,会对大学生的群体心理产生强烈的刺激影响。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全国各类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应该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咨询和干预。
疫情期间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激烈“撞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扰乱正常学习生活而产生的心理问题。第二,缺乏正常的社会交往导致的心理问题。疫情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社交。原本常态化的同学聚会、户外徒步、走亲访友被按下了“暂停键”。部分大学生作息不规律,自我管理能力弱,导致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第三,影响正常毕业就业造成的心理问题。每年春季都是毕业生求职的重要时期,但招聘会因疫情临时取消或延期,线下求职渠道减少,导致毕业生心理焦虑。
针对这些问题,虽然一些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了心理健康服务,但服务主体多为心理健康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不仅力度远远不够,而且“一对多”的心理服务也很难做到精准有效。因此,高校党委要统筹规划,实施“三轮教育”,调动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动员全校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画出心理咨询和人文关怀的同心圆,汇聚心理健康培育的合力,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老师对接,以此传递成长关切,丰富情感空窗期,培养健康心态,化解心理危机。
关注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体。疫情期间,高校要高度关注心理问题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在全国各地就读的湖北籍学生,在湖北高校就读的其他省区市学生;毕业生团体;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或其家庭成员被诊断出感染或患有危重疾病;贫困学生群体。针对不同群体,应采取灵活多样、多维度的心理咨询途径,如发展优化、预防保健、社会支持、临床诊疗等。发展是基本的心理服务,预防保健可以提高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两者都可以服务所有学生。社会支持是指社会网络提供的物质和精神帮助,临床诊疗是解决心理障碍的专业诊疗。由于高校开学时间的推迟,社会支持和临床诊疗的实施需要心理服务机构的支持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试等相关工作。”近日,教育部正式推出24365全天候在线校园招聘服务。通过扩大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招生规模,从中小学和幼儿园招聘更多的教师,并引导他们参军,该部努力缓解毕业生就业和深造的压力。高校要创新就业创业工作模式,积极开展网上就业指导和心理援助。比如与品牌招聘网站合作,开辟岗位与毕业生匹配度高的招聘专区,让毕业生直接在线咨询、视频面试;主动联系优秀用人单位,联系校友会,定期举办“空中供需双选会”;联系毕业生所在家乡的企事业单位帮助创造就业岗位,尽力保证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
疫情期间全面加强心理服务,疫情过后激活心理潜能。疫情期间,高校可组建心理专业团队,制定疫情期间心理自救指南,开设《疫情应激反应的自我调节方法》、《疫情期间如何关爱自己和他人》等心理学海量开放网络课程,搭建网络咨询平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要与学生建立热线电话,进行交谈和沟通;思政教师要开设战疫课,加强价值引导;教师要利用雨课堂、云课堂进行渗透式的教书育人,用春风、雨、沉默的心理滋养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疫情结束后,高校要将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质量体系,落实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完善目标管理、隐患排查、责任追究等制度。比如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精心设计并深入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团体活动和团体咨询,尽快治愈疫情带来的心理创伤,尽快激活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潜能和内心渴望,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提振精神,促进成长。
《光明日报》(2020年3月27日06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sbrx/32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