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的感受?高中学生感悟?1980年全县中考,县第一中学招生四个班,每个班五十五人左右,成绩较好的学生考入这个最高学府,开始了高中学习生涯,我也考进了这所高中。当时正赶上调整教育资源,基层高级教师可以返乡回城,政策一松绑,很大一部分县级中学高级教师就调走了,县一中出现了高中教师断档现象,只能从全县各个初级中学筛选抽调一些有较高学历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填补空缺,加上现有的本县高中教师,配齐了高中老师。
1980年全县中考,县一中招收四个班,每个班55人左右。成绩好的同学被这所最高学府录取,开始了他们的高中学习生涯。我也被这所高中录取了。那时候正好是调整教育资源的时候,基层的高级教师可以回老家了。政策一松绑,大量县级中学高级教师被调离,县一中出现了高中教师不在岗的现象。只有一些具有高等教育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从该县的初级中学中挑选出来填补空缺。此外,该县现有的高中教师配备齐全。自恢复高考以来,教育大纲不断修订,初中老师对高中教材不熟悉,教学难度很大。
当时高中学制两年。1982年,全省高考,250多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只有4人考上了分数线,1个大专,3个中专,县里其他高中全部被扫地出门。当时的高考题难度和数量都不大,学生很优秀,上线率低和老师打断、调整、没有系统掌握教材内容有关。引起了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抓紧时间部署本县高中教师。连续两年还是全市全省最低,组织部可能要考虑人事调整,很不光彩。之后报考师范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包括恢复高考后毕业的)得到补充,逐步充实,逐步解除县最高学府的教师。
那时候这条街的学生都要住校,就像我们从来没有出过家门,离开家,去县城读书,开始住校。我们真的不习惯。一天两毛八的伙食费,一斤粮食,粗粮(玉米粉,高粮大米)占60%,面粉和大米(白面)占40%。我们中午吃了一顿饭,但早晚都要吃咸菜,吃不饱。早饭两两包子一两格鲁,两大口粥,上了两节课,肚子就一直叽叽喳喳,老师也听不进我讲课。穿衣就更简单了。一周换一次衣服,洗干净,干了再换。
刚到县城的同学,人生地不熟,想家。离县城近的同学可以每周六上午放学回家,周日下午回学校来回走。步行20多公里不方便。那时候班车很少。每天早上在省道上有两辆公共汽车,但是下午没有班车。坐班车1.6到2.2元,学校一天的伙食费0.28元。回家就花四五天的饭钱,过夜,第二天一早就走。所以一般离得远的同学没有特别的事情是不会回家的,家里人找个大巴或者抽空送点干粮,等到放假再回家一次。有一年,中秋节我放了三天假。当我回来的时候,我很好。我穿了单衣和夏装。回到学校,我换上了冬装。加上中秋节刚过,干粮比较多,不忍心花车费,就走路回学校了。最远的学生从石井乡走了八九个小时,早走了。到了学校,太阳就要落山了,和部队的野营拉练差不多。
学校伙食标准低,质量差,吃不饱。当他们回到家,他们真的不想再去了。没有毅力的人通常坚持不下去,中途辍学。那时候同学之间交流很少,年纪小了就觉得孤独无助。刚去的时候,同学们都不熟悉。男生女生都不说话,有的甚至读完高中都不发一语,好像是路人。每个宿舍24人,南北两张大床。每张大床睡12人,每张床宽55cm。行李的数量和厚度有高有低。一个班里有两个年龄段的学生,一个是14-15岁没上过课的,一个是16-18岁初中回来考上一中的。因为生存空间小,年轻学生经常被年纪大的同学欺负。从未住校、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心理压力大。有的同学因为感冒等原因缺课两周,申请休学。第二年,赶上新兵的同学再学习。这也给了同宿舍的其他同学一些生存空间。不时休学的学生,毕业时一个班最多剩下80%的学生,也就是不到50人。
当时一些城市的教师回乡,教师配置不高,办学条件差。所以,我们高中的最后两年是最糟糕的。今年毕业考试我们做的很少,只能临时抱佛脚或者回老家种地。家教的情况是这样的:一年的学费在100元,日常开销可以大到三四百元。八年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缺劳力或者经济困难,大人不支持,肯定是补不上的。我这辈子注定是个农民。幸运的是,在农村地区招聘了一些私人教师。后来通过招收民师,全部转为国家正式教师。那些没有被招聘或不想当教师的人将没有机会正式工作。参加补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县城或其他地方补一年,第二年再考,另一种是回到高一复读一次高中,也就是所谓的“翻水”。经过几年的努力,补习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通过了考试,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得不回到家乡另谋高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sbrx/24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