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份北京协和医学院考研录取名单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根据网上传输的名单,初试第一名390分,复试77.93分;初试第二名陈某,331分,复试高达90.86分。她成功出击,拿到了唯一的录取名额。
来源: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
由于初试分数差逼近60,不少网友质疑面试录取过程“有猫腻”,还有网友发帖称逆袭成功的陈某是济宁医学院教务处主任的儿子。
这些帖子在舆论场逐渐发酵,讨论愈演愈烈。3月31日,济宁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相继发表声明澄清事实真相。
针对“陈某是济宁医学院教务处主任之子”的传言,济宁医学院出面辟谣:经核实,陈某是山东省青州市人,父母是农民;教务处主任,山东临沂市人,只有一个女儿。两人无任何血缘关系。
随后,北京协和医学院发表声明称,学校高度重视网友的争论,已迅速成立专门调查组。经过严格核对涉案考生原始笔录、观看现场面试视频等一系列核对程序,并未发现复试和录取程序存在违规行为,认定该考生成绩有效。
此事到此圆满落幕。但这给你留下了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在这次事件中,为什么人们下意识质疑背后“有猫腻”,而不愿相信是“真逆袭”呢?
这是因为大多数人的认知都有局限性。人们总是对与自己认知不符的事物充满固执和偏见,认为其指定有问题。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正如aronson在《社会心理学》中所说:
人们需要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以保持合理的高度自尊。
从这种需求中我们可以理解,人往往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内心不会有无力感。所以对那些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东西,我们总是下意识进行否定。.
人的认知局限和维持“高度自尊”的需要,让“认知偏差”成为了机会。很多质疑陈欣反击协和甚至造谣陈某出身“学医世家”的网友,都是受了典型的认知偏差——刻板印象.的影响
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事物或某个对象的普遍的、固定的看法,并将这种看法加以概括,认为这个事物或整体具有这种特征,而忽略了个体差异。
这个事件有两种“刻板印象”。
第一个刻板印象是——“笔试第一名被录取应该稳了。”
翻看应试教育试卷的人,普遍对“笔试”的信任度很高,认为量化、直观的笔试成绩更值得参考。甚至有人认为,在一场面试和笔试都有的考试中,笔试成绩应该起决定性作用,面试只起参考作用,最后的成绩排名会和笔试成绩相差很大。
陈的笔试成绩落后第一名59分,但他在面试中却是第一名,打破了很多人的固有认知,进而引发了很多人对他面试和录取结果的质疑。
面对大家的质疑,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声明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专门解释了研究生考试的分数算法:
协和医学院研究生考试,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各占50%。如果面试成绩远高于另一个考生,综合成绩可以反制,这是符合数学常识的。
此外,校方在声明中称,北京协和医学院面试考生的专业知识、英语听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科研能力等综合能力。据部分网友爆料,陈本科期间进入实验室并担任导师,以第一作者发表了一篇影响因子为6.58的SCI论文。他强大的科研能力可能是陈在面试中获得高分的原因之一。
据易查证,里面确有文章。
说到这个,它涉及到
世界著名类比思维专家、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家德里?Gentner曾经说过,“关联性思维是我们人类能够主宰地球的原因之一”。关联思维是类比思维的起点。本书以丰富的案例介绍了如何思考关联性,寻找事物之间的结构相似性,从而洞察事物的本质,产生新的想法,解决复杂的问题。本书为希望提高思维能力、实现创新的个人和组织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专升本要什么条件_专升本要几年_成人高考专升本_山东专升本信息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dzsb8.cn/sbrx/16028.html